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肝臟組織病理學分析(Analysisofliverhistopathology)
在ConA注射后10小時從處死小鼠采集的肝臟左葉進行蘇木精-伊紅(H&E)染色以進行組織學分析。
脾淋巴細胞體外增殖及其促炎細胞因子產(chǎn)生分析(Invitroanalysesofproliferationofspleenlymphocytesandtheirproductionofproinflammatorycytokines)
通過密度梯度離心使用Histopaque(Sigma)從小鼠脾臟分離單核淋巴細胞(MNL)。在96孔板中,淋巴細胞(2×10?/孔)用溶解在補充有10%胎牛血清(FBS)、L-谷氨酰胺和抗生素的RPMI培養(yǎng)基中的H?(濃度分別為175、350和700μM)預處理。然后將96孔板中的細胞與ConA(1μg/ml)反應或不反應(作為對照)24小時,收集培養(yǎng)上清液進行TNF-α和IFN-γ的ELISA檢測。96孔板中的脾淋巴細胞在總共48小時培養(yǎng)的最后16小時進一步與[3H]胸苷(0.5μCi)孵育,并通過放射性閃爍計數(shù)器監(jiān)測增殖細胞中摻入的放射性(cpm)。
結(jié)果(Results)
H?是動物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發(fā)酵的副產(chǎn)品。研究還表明,活體小鼠胃或肝臟中的H?濃度(約20-80μM)比表觀全細胞Km(米氏常數(shù))值高出20多倍?;谶@一證據(jù),我們假設(shè)腹部器官中如此高的H?水平來源于腸道細菌。為了驗證這一前提,給小鼠使用或不使用抗生素(磺胺甲惡唑和甲氧芐啶)處理3天,隨后使用無抗生素水休養(yǎng)2天。此后,通過在血瓊脂平板上培養(yǎng)新鮮糞便來確認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抑制作用(對照組未處理小鼠,1.6±0.5×Log10?CFU/g;抗生素處理小鼠,7.0±6.1×Log10?CFU/g)。圖1A顯示了不同器官中的H?含量。盲腸中檢測到的H?量最高,其次依次為小腸、大腸、肝臟、脾臟和血液。在大腦中檢測到痕量水平的H?。小鼠全身性使用抗生素(磺胺甲惡唑和甲氧芐啶)處理顯著降低了所有測試器官中檢測到的H?量。離體糞便培養(yǎng)實驗也證明了抗生素對H?的影響(圖1B)。這些數(shù)據(jù)證明了抗生素依賴性的H?變化,無論是通過小鼠器官原位測量還是離體糞便培養(yǎng),都表明腸道、肝臟和脾臟中的H?直接來源于常駐細菌。
為了探究產(chǎn)生H?的共生菌在腸道中的存在是否會影響小鼠對ConA誘導的肝損傷的易感性,向經(jīng)過或不經(jīng)過抗生素預處理的小鼠靜脈注射ConA(15mg/kg)(實驗方案A)?;€ALT和AST水平在預處理組和未處理組小鼠之間沒有差異(圖1C和D),表明抗生素沒有造成肝損傷。注射后2小時測得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在抗生素處理小鼠中顯著高于未處理小鼠(圖1C和D)。組織學分析也顯示,與未處理對照小鼠相比,抗生素處理小鼠的肝組織損傷更嚴重(見補充數(shù)據(jù)1),表明抗生素處理增加了小鼠對ConA誘導肝炎的易感性。換句話說,在沒有抗生素的情況下,腸道細菌菌群的存在似乎為抵抗ConA誘導肝炎的發(fā)生提供了足夠的保護。
如果腸道細菌產(chǎn)生的H?是保護肝臟免受ConA誘導炎癥的關(guān)鍵因素,那么外源性補充H?給抗生素處理的小鼠應該能夠下調(diào)肝臟炎癥。因此,在實驗方案B中,在ConA注射前12小時以及注射后0小時和3小時給抗生素處理的小鼠灌胃H?水溶液。如圖2B和C所示,H?水溶液顯著抑制了抗生素處理小鼠在ConA注射后6小時測得的炎癥生物標志物ALT和AST的升高。重要的是,由活化T細胞產(chǎn)生的血清促炎細胞因子TNF-α和IFN-γ的水平,也通過應用H?在抗生素處理小鼠中被顯著下調(diào)(圖2D和E)。
為了研究腸道細菌來源的H?對ConA誘導肝損傷的影響,用兩種不同的大腸桿菌菌株重建抗生素預處理小鼠的菌群:(1)產(chǎn)H?的大腸桿菌菌株W3110gfp?或(2)H?缺陷型大腸桿菌菌株P(guān)MD23gfp?;然后靜脈注射ConA(圖3A,實驗方案C;圖3B,W3110gfp?和PMD23gfp?的H?產(chǎn)量)。通過在含氨芐青霉素的瓊脂平板上培養(yǎng)小鼠糞便中回收的GFP?細菌,證實了在供應含氨芐青霉素飲用水的小鼠中兩種菌株的定植。在小鼠的小腸、大腸、盲腸和肝臟中檢測到W3110gfp?定植小鼠的H?量升高,而PMD23gfp?定植小鼠這些器官中的H?水平仍然很低(見補充數(shù)據(jù)2;可在線獲取)。與PMD23gfp?攜帶組或?qū)φ战M小鼠相比,W3110gfp?菌株小鼠在ConA注射后6小時收集的血清中ALT和AST水平顯著降低(圖3C和D)。PMD23gfp?攜帶組或?qū)φ战M小鼠相比,W3110gfp?攜帶小鼠血清中的TNF-α和IFN-γ水平也顯著受到抑制(圖3E和F)。因此,基于實驗方案A、B和C的結(jié)果,腸道細菌釋放的H?似乎在抑制ConA注射誘導的肝臟炎癥中發(fā)揮了作用。
人們認為從活化的T細胞釋放的TNF-α和IFN-γ在ConA誘導的肝炎模型中引起肝組織損傷。因此,為了探討H?是否會影響ConA刺激的T細胞產(chǎn)生TNF-α和IFN-γ,在體外用ConA刺激脾單核淋巴細胞(MNL),并在存在或不存在H?的情況下進行。如圖4所示,與在無H?條件下用ConA刺激MNL相比,培養(yǎng)基中存在H?顯著抑制了MNL的增殖(圖4A)以及TNF-α和IFN-γ的產(chǎn)生(圖4B和C)。值得注意的是,H?本身對未刺激MNL的增殖或IFN-γ的產(chǎn)生均無影響。因此,這項體外研究有力地支持了H?可以抑制ConA介導的T細胞活化的前提,而T細胞活化會導致組織破壞性的TNF-α和IFN-γ產(chǎn)生。
討論(Discussion)
積累的證據(jù)表明,腸道常駐細菌在其共生宿主關(guān)系中具有宿主保護功能。然而,支持這種細菌介導的宿主保護功能的潛在機制尚不清楚。一些研究揭示,無菌小鼠的腸道血管系統(tǒng)與常規(guī)小鼠相比發(fā)育不良,這表明腸道共生菌可以影響宿主體內(nèi)穩(wěn)態(tài)血管生成的發(fā)育。然而,由于本研究表明腸道常駐菌產(chǎn)生的H?對刀豆蛋白A(ConcanavalinA)誘導的小鼠肝炎具有抗炎作用,因此本研究揭示了一種由腸道定植菌介導的新型抗炎機制。如果腸道細菌釋放的H?確實如本研究的方案A、B和C所證明的那樣,在抑制ConA注射誘導的肝臟炎癥中發(fā)揮作用,那么共生菌促進的微毛細血管網(wǎng)絡(luò)可能通過血流促進H?的運輸就變得合情合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口服施用的H?的抗炎效果高于腸道細菌釋放的H?。通常情況相反,因為細菌持續(xù)存在于腸道消化內(nèi)容物中(約1克/小鼠)釋放H?,而總飲水量約為2毫升/天/小鼠,并且飲用水中的所有H?會立即從胃中擴散出去。因此,我們研究中腸道細菌釋放的H?相對較低的抗炎效力,最可能歸因于位于腸道粘膜深處或胃中的其他細菌(如據(jù)報道會消耗大量H?的Helicobacterhepaticus)對H?的清除。為了證明這一假設(shè),需要對口胃腸道粘膜中產(chǎn)生或消耗H?的細菌進行詳細分析。
雖然以往大多數(shù)研究H?生物學效應的研究關(guān)注的是由器官(如肝臟和大腦)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性組織損傷,但H?是否也能影響由淋巴細胞活化引發(fā)的炎癥尚不清楚。因此,本研究的創(chuàng)新之處在于發(fā)現(xiàn)共生菌產(chǎn)生的分子氫(H?)似乎能抑制ConA刺激的淋巴細胞產(chǎn)生組織破壞性的促炎細胞因子TNF-α和IFN-γ。此外,ROS可以通過上調(diào)NF-κB信號通路激活TNF-α的表達,同時它也能激活NADPH氧化酶(NOX)的表達,該酶從NADPH產(chǎn)生ROS。因此,炎癥和氧化過程是相互關(guān)聯(lián)的。ROS與炎癥之間如此復雜的交叉反應表明,H?介導的ConA刺激淋巴細胞產(chǎn)生的TNF-α和IFN-γ的抑制也可能涉及H?的抗氧化效應。
總之,本研究表明,腸道定植菌釋放的H?可以抑制刀豆蛋白A(ConcanavalinA)在肝臟誘導的炎癥,并且全身性抗生素處理可能改變腸道內(nèi)具有宿主保護作用的共生菌群數(shù)量,最終導致肝臟中H?濃度降低。由于大多數(shù)哺乳動物缺乏產(chǎn)生H?的分解代謝酶,腸道細菌是肝臟中保護性H?的唯一可能來源。事實上,共生菌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之一可能是由常駐菌群產(chǎn)生抗炎H?的能力所定義的。因此,外源性因素,如引入抗生素,可能會影響H?的功能量,從而影響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。
相關(guān)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