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醫療診斷和基因研究中,科學家一直夢想能像“讀取條形碼”那樣直接識別DNA和蛋白質。傳統方法需要給分子貼上熒光標簽,不僅步驟繁瑣,還可能改變分子本性。而本文發明的非晶硅離子敏感場效應晶體管(a-Si:H ISFET),如同一把分子世界的“電子探針”,首次實現了無標記、實時電子化檢測生物分子。

這種指甲蓋大小的芯片,能在玻璃基板上批量制造,成本僅為傳統硅芯片的1/10。其核心技術在于:當DNA或蛋白質靠近芯片表面的二氧化硅敏感層時,分子攜帶的電荷會像磁鐵般擾動芯片的電場,導致電流閾值電壓發生偏移。通過監測這種微小的電壓波動(精度達毫伏級),就能判斷分子種類和濃度。

研究團隊成功檢測到每平方厘米1皮摩爾(相當于1根頭發絲上放600億個DNA)的DNA密度,對蛋白質的檢測靈敏度達50納摩爾(1滴水中識別出50億分之一個蛋白質分子)。這種技術將癌癥早期診斷、病毒快速檢測等應用的檢測成本降低百倍,為便攜式“芯片實驗室”鋪平了道路。

三大突破性亮點

雙模式分子識別

DNA身份認證:芯片表面固定DNA探針后,當互補DNA結合時,電壓閾值偏移28毫伏,而50%錯配DNA僅偏移12毫伏,實現基因突變的精準甄別。

蛋白質無標記抓捕:帶負電的綠色熒光蛋白(GFP)使電壓負偏65毫伏,帶正電的辣根過氧化物酶(HRP)則引發正偏145毫伏,形成“電荷指紋”。

表面化學魔術

通過膽汁酸清潔→硅烷化→硫醇接頭固定三步工藝,在芯片表面搭建“分子錨定點”。這種設計使DNA探針像“倒立的蘑菇”般直立排列,極大提升檢測效率。

電荷解碼新理論

顛覆傳統“直接測電荷”認知,發現芯片實際檢測的是反離子云——帶負電的DNA會吸引正離子靠近芯片表面,形成電壓負偏。這一發現為新一代生物傳感器設計提供理論基石。

Unisense微電極實驗全流程

核心裝備

Unisense銀/氯化銀微電極(圖1b實物圖):

“直徑0.1毫米的微型探針(比頭發細十倍),浸入100微升磷酸緩沖液作為芯片的‘控制開關’”

圖1a:芯片結構透視圖

玻璃基底上構筑的微型三明治:金屬電極(底層)-非晶硅(中間)-氮化硅/二氧化硅(頂層敏感膜)

圖1b:實際工作場景

封裝芯片的環氧樹脂圍堰形成微型反應池,Unisense微電極(右上銀色針尖)浸入液滴中

檢測原理

應用Unisense銀/氯化銀(Ag/AgCl)微電極構建生物電化學傳感體系,其核心原理是通過電極在100mM磷酸緩沖液(pH 7.0)中建立穩定的電勢基準,當生物分子(DNA/蛋白質)結合至芯片表面時,分子電荷擾動電解質界面雙電層結構,引發非晶硅ISFET晶體管的閾值電壓漂移(ΔVT),該電信號經微電極實時傳導至檢測系統(原理見圖1b)。

溫度與校準控制

Unisense微電極對電解質離子活度高度敏感,實驗中采用三重校準策略:

預極化處理:電極浸入緩沖液極化2小時,消除界面電勢漂移

生理級環境校準:在25°C(室溫操作溫度)、pH 7.0的100mM磷酸緩沖液中完成基準校準

穩定性驗證:連續三次掃描柵極電壓(-2V至+3V),閾值電壓漂移需<0.6%方可通過

檢測操作流程

微反應池構建

將封裝后的ISFET芯片置于環氧樹脂圍堰內,滴加50-100μL磷酸緩沖液(100mM,pH 7.0),形成微型液滴反應池(圖1b)。

電極集成與信號采集

將Unisense Ag/AgCl微電極(直徑0.1mm)浸入液滴,作為柵壓控制器:

源漏電壓(VcccSD)固定為1V柵極電壓(VG)以0.2V/步掃描,步間間隔3秒

實時記錄源漏電流(ISD)-柵壓(VG)轉移曲線(圖2)

圖2DNA探針固定(IMMOB)與雜交(HYB)引發的轉移曲線右移,閾值電壓偏移量直接反映分子結合密度

生物分子動態監測

DNA雜交檢測:向反應池注入0.5μM互補DNA溶液,靜置12小時后掃描,捕獲雜交誘導的ΔVT負偏(-28mV)

蛋白質吸附檢測:滴加1μM目標蛋白溶液,5分鐘后快速掃描,記錄電荷驅動的電壓偏移(如HRP引起+145mV正偏)

總結——分子傳感的新紀元

這項研究不僅證明了廉價非晶硅芯片替代精密硅芯片的可能性,更開辟了生物分子電子化檢測的新路徑。如同為微觀世界安裝了電壓感應器,當DNA雜交時28毫伏的電壓波動、蛋白質吸附時145毫伏的電荷漣漪,都在無聲宣告:無需標記,無需放大,分子自身的電學特性已成為最精準的身份ID。未來,結合微流控技術將這種芯片集成到手機大小的設備中,可實時監測癌癥標志物或病毒RNA——當生物傳感變得如測血糖般簡便,人類對抗疾病的武器庫便增添了一把隱形卻致命的電子密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