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gnetically-mediated regeneration and reuse of core-shell Fe0 @FeIII granules for in-situ hydrogen sulfide control in the river sediments

磁介導的核殼Fe0@FeIII顆粒再生與再利用在河流沉積物中的原位控制硫化氫

來源:Water Research 157 (2019) 621-629

 

論文摘要

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核殼結構鐵顆粒(Fe?@Fe??? granules)的新型鐵循環過程,用于原位控制污染城市河流沉積物中的硫化氫(H?S)。這些顆粒核心為零價鐵(Fe?),外殼為磁赤鐵礦(γ-Fe?O?)。添加至沉積物表層后,顆粒去除了97%由硫酸鹽還原菌(SRB)產生的硫化物, virgin granules的硫化物去除容量為163 mg S/g Fe(114 mg S/g granule)。顆粒通過非生物硫化物氧化和沉淀去除硫化物,同時刺激微生物鐵還原(IRB),競爭性消耗廢水中有機物,部分抑制硫酸鹽還原。使用后的顆粒通過磁性分離和空氣暴露12小時再生,再生顆粒的硫化物去除容量比virgin granules提高12%-22%。再生過程中,顆粒外殼上的亞鐵產物(如FeS和表面結合FeII)被完全氧化為無序Fe???氫氧化物(γ-FeOOH和 amorphous FeOOH),具有更大比表面積和更高反應性;核心Fe?也通過間接電子轉移被部分氧化,貢獻額外Fe???氫氧化物。在293天試驗中,顆粒重復使用4次,總體硫化物去除容量至少920 mg S/g Fe。該過程化學節約、能源節約且成本有效,適用于河流、湖泊、水產養殖池和海洋沉積物的硫化氫控制。

 

研究目的

本研究旨在:

 

評估核殼Fe?@Fe??? granules對污染河流沉積物中硫化氫的原位控制效能。

闡明顆粒對沉積物生化過程(如微生物硫酸鹽還原和鐵還原)的影響。

探索顆粒在再生和重復使用過程中的鐵、硫物種轉化機制。

 

開發一種基于磁性介導再生的、化學和能源節約的硫化氫控制策略。

 

研究思路

研究采用“實驗室模擬實驗-機理分析-長期驗證”的思路:

 

材料制備:利用廢鐵顆粒通過銹化處理制備Fe?@Fe??? granules,表征其物理化學性質(如XPS、XRD、BET)。

性能評估:構建實驗室反應器模擬污染河流環境,添加顆粒至沉積物表層,監測 effluent 中硫化氫、硫酸鹽和TOC濃度,計算硫化氫去除容量。

再生與重用:使用磁性分離使用后顆粒,空氣暴露再生,評估再生顆粒的性能。

機理探究:通過深度剖面測量、微生物群落分析(16S rRNA測序)和表面表征(XPS、XRD),揭示顆粒對硫化物去除的化學和生物機制。

 

長期試驗:進行293天試驗,重復使用和再生顆粒4次,評估長期穩定性和經濟性。

 

測量數據及其研究意義(注明來源)

研究測量了多維度數據,其意義和來源如下:

 

 effluent 中硫化氫濃度變化:

 

意義:直接證明Fe?@Fe??? granules對硫化氫的去除效果。添加顆粒后, effluent 硫化氫濃度降低97%,表明高效原位控制。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1A。

 

顆粒硫化氫去除容量:

 

意義:量化顆粒的性能。virgin granules容量為163 mg S/g Fe,再生后提高12%-22%,表明再生過程增強反應性。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1B。

 

 effluent 中硫酸鹽和TOC濃度:

 

意義:揭示顆粒對微生物過程的影響。硫酸鹽濃度升高(圖3A),TOC消耗不變(圖3B),表明顆粒刺激鐵還原競爭性抑制硫酸鹽還原,減少硫化物生成。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3。

 

沉積物孔隙水硫化物深度剖面:

 

意義:顯示顆粒對沉積物不同深度硫化物的影響。添加顆粒后,0-20mm深度硫化物<0.5 mg S/L,20-45mm深度顯著降低(2-4 mg S/L vs. 控制組11-20 mg S/L),證明顆粒抑制了SRB活動 throughout沉積物剖面。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4;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系統測量H?S_aq和pH計算得出。

 

微生物群落組成:

 

意義:證實顆粒對微生物生態的影響。鐵還原菌(如Geobacter)豐度增加53%-220%,硫酸鹽還原菌豐度在沉積物中下層降低10%-25%,支持競爭性抑制機制。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5。

 

顆粒表面鐵和硫物種變化:

 

意義:闡釋再生機制。再生后FeIII比例恢復,AVS減少,S?增加(圖7),表明FeII產物被氧化;XRD和XPS顯示形成無序FeOOH(圖8A、B),解釋反應性增強。

 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7和圖8。

 

顆粒磁性和表面性質:

 

意義:驗證磁性分離可行性。再生后 magnetization 變化<14%(圖8C),表明磁性分離效率不受影響;BET顯示表面積增加,支持反應性提高。

 

來源:數據見圖8C和。

 

結論

 

高效硫化氫控制:Fe?@Fe??? granules添加至沉積物表層,去除97%硫化物,容量達163 mg S/g Fe。

多重機制:顆粒通過化學氧化沉淀去除硫化物,并通過刺激微生物鐵還原競爭性抑制硫酸鹽還原。

再生增強性能:磁性分離和空氣暴露再生后,顆粒容量提高12%-22%, due to 形成無序Fe???氫氧化物(如γ-FeOOH)和核心Fe?氧化。

長期可行性:顆粒重復使用4次,總體容量≥920 mg S/g Fe,過程化學和能源節約,成本低廉(材料成本降低88%-98% vs. 鐵鹽)。

 

應用前景:適用于多種水生系統(河流、湖泊、水產養殖池)的硫化氫控制。

 

使用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詳細解讀

在本文中,丹麥Unisense公司的微電極系統被用于高分辨率測量沉積物孔隙水中分子硫化氫(H?S_aq)和pH的垂直微剖面(數據見圖4),以計算總溶解硫化物濃度。

詳細研究意義如下:

 

提供原位、高分辨率證據:Unisense微電極以25μm的尖端直徑和毫米級垂直分辨率原位測量H?S_aq和pH,避免了采樣擾動,提供了沉積物-水界面附近硫化物分布的精確數據。這些數據直接顯示,添加Fe?@Fe??? granules后,孔隙水硫化物濃度在0-20mm深度降至<0.5 mg S/L,在20-45mm深度也顯著降低(2-4 mg S/L),而控制組在5mm深度峰值達20 mg S/L(圖4)。這證實了顆粒不僅表面去除硫化物,還深度抑制了SRB活性,增強了機理的可信度。

揭示顆粒的深度影響:深度剖面數據表明,顆粒的影響不局限于沉積物表層,而是延伸至中層(20-45mm),這與微生物群落變化(圖5)和硫酸鹽濃度數據(圖3A)一致,支持“顆粒刺激IRB競爭性消耗有機物,減少深層SRB活動”的機制。Unisense數據 thereby 連接了化學去除和生物抑制,構建了完整的控制故事。

支撐機理模型:Unisense測量的低硫化物濃度與 effluent 數據(圖1A)吻合,驗證了顆粒的高效性。同時,這些數據與孔隙水硫酸鹽和TOC測量結合,證明顆粒減少了底層有機物的可用性,從而抑制硫化物生成。這為圖2提出的機制提供了關鍵實驗證據。

 

增強實驗可靠性:Unisense電極的原位測量避免了傳統孔隙水采樣的氧化或損失問題,確保了數據準確性。高分辨率數據允許精確計算硫化物通量和顆粒影響范圍,為量化性能提供了可靠基礎。

 

綜上所述,Unisense微電極獲得的硫化物深度剖面數據,為本研究論證Fe?@Fe??? granules深度抑制硫化氫生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位證據,使化學和生物機制的闡釋更加嚴謹和令人信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