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Effect of elevated pCO2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Chattonella marina and Chattonella ovata (Raphidophyceae)
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對海洋卡盾藻和卵形卡盾藻(刺胞藻綱)熱性能的影響
來源: Algae, Volume 35, Issue 4, 2020, Pages 375-388
《藻類》第35卷第4期,2020年,第375-388頁
摘要
摘要闡述了海洋酸化和變暖是影響藻類生長的關鍵氣候因素。魚類毒性刺胞藻綱的卡盾藻(Chattonella)物種在全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。本研究調查了CO2對在環境pCO2 (350 μatm) 和升高pCO2 (950 μatm) 條件下、于13至34℃溫度范圍內生長的海洋卡盾藻 (C. marina) 和卵形卡盾藻 (C. ovata) 的熱性能曲線 (TPCs) 的影響。TPCs在物種間甚至pCO2水平間都具有可比性。除了C. ovata的臨界熱最小值 (CTmin) 外,C. marina的CTmin以及兩個物種的熱最適溫度 (Topt) 和臨界熱最大值 (CTmax) 均未隨pCO2水平升高而改變。雖然CO2 enrichment使最大光合速率 (Pmax) 在30°C的Topt下最高增加了125%,但兩種藻的特定生長速率在高pCO2下并無顯著差異。總體而言,卵形卡盾藻可能從氣候變化中受益,這可能會擴大其在高酸性水域的耐熱極限范圍,并有助于延長沿海水域未來浮游植物組合的物候期。
研究目的
本研究旨在確定環境和升高CO2條件下,海洋卡盾藻 (Chattonella marina) 和卵形卡盾藻 (Chattonella ovata) 生長速率的熱性能曲線 (TPCs) 的基礎溫度參數(臨界熱最小值CTmin、臨界熱最大值CTmax、熱最適溫度Topt),并隨后評估CO2在其最適生長溫度下對它們光合和生長響應的影響,以預測這些有害藻類 (HABs) 在未來氣候下的表現。
研究思路
1. 培養與實驗設計:從藻種庫獲取C. marina和C. ovata菌株,在實驗室嚴格控制條件下進行培養。實驗設置兩個pCO2水平(環境350 μatm vs. 升高950 μatm,模擬RCP8.5情景)和五個溫度梯度(13, 20, 26, 30, 34°C)的組合處理。
2. 環境控制:使用恒溫水浴槽精確控制溫度。通過向培養基中注入CO2飽和海水的方法來達到并維持目標pCO2/pH水平,避免通氣對脆弱藻細胞造成物理損傷。
3. 參數測量:
a. 監測培養體系的碳酸鹽化學(pH, pCO2, HCO3-, CO32-),以確認實驗條件。
b. 每日測量藻細胞密度,計算特定生長速率。
c. 使用脈沖調制式(PAM)葉綠素熒光儀測量光系統II(PSII)的最大光化學效率(Fv/Fm)。
d. 在最適生長溫度(30°C)下,使用氧氣微電極測量光合作用-光響應(P-E)曲線,獲取光合參數。
4. 模型擬合:應用Cardinal Temperature Model with Inflection (CTMI) 模型擬合生長速率-溫度數據,推導出CTmin, CTmax, Topt, 最大生長速率(μmax)、耐熱范圍(Ttol)和熱性能廣度(TB80)等參數。
5. 統計分析:使用雙因素方差分析(Two-way ANOVA)檢驗pCO2和溫度及其交互作用對各項測量參數的顯著性影響。
測量的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碳酸鹽系統參數(表1):測量并計算了各處理下的pH、pCO2、HCO3-、CO32-濃度。研究意義:確認實驗成功維持了目標pCO2水平(環境~350 μatm,升高~950 μatm),并且酸化條件(pH降低)導致碳酸鹽化學形態發生預期改變(HCO3-增加,CO32-減少),為后續生理響應提供了明確的環境背景。

2. 比生長速率(μ, d?1)和最大光化學效率(Fv/Fm)(圖1):測量了不同溫度和處理下的每日生長速率和PSII效率。研究意義:用于構建熱性能曲線(TPCs),直觀展示溫度對生長的整體影響模式;Fv/Fm反映了光合機構的生理狀態。數據顯示TPCs呈不對稱的單峰曲線,負偏態,表明高溫側下降更陡峭;CO2 enrichment對生長速率無顯著影響,但略微提高了C. ovata在亞最適溫度下的生長;Fv/Fm在最適溫度附近最高,表明PSII未受熱損傷。

3. 基礎溫度參數(表2):通過CTMI模型擬合生長速率數據,得出CTmin, CTmax, Topt, μmax, Ttol, TB80。研究意義:定量揭示了兩種藻的核心熱生理特性。關鍵發現是CO2升高使C. ovata的CTmin從15.1°C降至13.6°C,意味著其低溫耐受性增強,耐熱范圍(Ttol)和性能廣度(TB80)也隨之增加,而C. marina的參數則基本不受CO2影響。這些參數是預測其未來地理分布范圍變化的關鍵。

4. 光合-光響應(P-E)曲線參數(圖2):在30°C下,測量了光合速率隨光強變化曲線,并計算了最大光合速率(Pmax)、初始斜率(α)和光飽和點(Ek)。研究意義:揭示了CO2 enrichment對光合能力的直接影響。數據顯示,升高pCO2使C. marina和C. ovata的Pmax分別顯著增加了78%和125%,Ek也相應提高,表明CO2 fertilisation效應顯著增強了其光飽和光合能力。

5. 最適溫度下的生長速率(圖3):專門比較了30°C時,兩種藻在環境和升高pCO2下的特定生長速率。研究意義:直接驗證CO2 enrichment對最終生長的影響。結果顯示,盡管Pmax顯著增加,但兩種藻的生長速率在升高pCO2下均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增加,表明存在光合作用與生長解耦的現象,增加的碳固定可能未用于生物量積累,或存在其他限制因素。

結論
1. 兩種卡盾藻(C. marina 和 C. ovata)的熱性能曲線(TPCs)形狀在物種間以及CO2處理間均非常相似,呈負偏態的單峰曲線。
2. CO2濃度升高(海洋酸化)對大多數基礎溫度參數無顯著影響:C. marina的CTmin、CTmax、Topt均無變化;兩種藻的CTmax (~35.7°C) 和 Topt (~30.0°C) 在不同pCO2下保持一致。
3. 例外的是,C. ovata的CTmin在升高pCO2下從15.1°C顯著降低至13.6°C,這意味著其耐寒性增強,從而導致其耐熱范圍(Ttol)和熱性能廣度(TB80)擴大。
4. 在最適生長溫度(30°C)下,CO2 enrichment顯著提高了兩種藻的最大光合速率(Pmax),但對特定生長速率沒有產生顯著影響,表明存在光合作用與生長的解耦。
5. 綜合來看,卵形卡盾藻(C. ovata)可能更能從未來氣候變化(暖化和酸化)中受益,因為它表現出更寬的潛在熱耐受范圍,這可能有助于其未來在沿海水域的分布擴展和物候延長。
使用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
本研究中使用丹麥Unisense公司的Clark型氧氣微電極(OX-MR, tip diameter 500 μm)測量了光合作用-光響應(P-E)曲線(方法部分提及)。其研究意義在于:
1. 提供高精度原位測量:該微電極能夠直接、實時、原位地測量微型呼吸 chamber 中溶解氧濃度的微小變化,從而精確計算光合產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。這避免了取樣帶來的擾動,提供了更接近自然狀態的生理數據。
2. 準確量化關鍵光合參數:通過測量不同光強下的凈氧氣交換速率,并利用模型(Platt et al. 1980)擬合,得以準確計算出最大光合速率(Pmax)、光合效率(α)和光飽和點(Ek)等關鍵參數。這些參數是評估藻類光合能力對環境變化(此處是CO2)響應的核心指標。
3. 揭示CO2 fertilisation效應:Unisense微電極獲得的數據清晰地顯示,在升高pCO2條件下,兩種卡盾藻的Pmax均顯著增加(最高125%)。這為“CO2 enrichment 增強藻類光合作用”這一假設提供了直接、可靠的實驗證據。高的Ek值也表明細胞需要更高的光強才能達到光合飽和,暗示其光合能力上限提高。
4. 與生長響應解耦的證據:微電極測量的光合速率數據(增加)與最終生長速率數據(無顯著變化)相結合,揭示了重要的生理現象:CO2升高帶來的光合能力增強并未轉化為生長優勢。這種解耦暗示可能存在能量重新分配(如用于維持滲透壓、修復)、其他營養限制(如氮、磷),或碳固定產物轉向了其他非生長途徑(如滲出)。沒有微電極提供的精確光合速率數據,就很難有力地證明這種解耦現象。
總之,丹麥Unisense氧氣微電極的應用為本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高質量原位生理數據,使得研究者能夠精確量化CO2升高對藻類光合作用的直接影響,從而為深入理解其生理生態響應機制(如光合-生長解耦)提供了關鍵證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