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sponses of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nd N2O emissions in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system to short-term ZnO nanoparticle stress  

生物脫氮系統中氮轉化過程和N2O排放對短期ZnO納米顆粒脅迫的響應  

來源: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 Volume 705, 2020, Article 135916  

《總體環境科學》第705卷,2020年,文章編號135916  

 

摘要

摘要指出,盡管ZnO納米顆粒(ZnO NPs)對生物脫氮(BNR)過程的不利影響已被廣泛報道,但ZnO NPs對整個氮轉化過程,尤其是BNR系統中溫室氣體N2O產生的影響尚未被系統研究。本研究在序批式反應器(SBR)中短期暴露于1、25或50 mg/L ZnO NPs一個周期,同時監測了硝化和反硝化過程性能及N2O排放。結果表明,ZnO NPs對反硝化過程、總氮(TN)去除效率和N2O排放產生劑量依賴性抑制效應,但對硝化過程無顯著影響。N2O排放與好氧階段亞硝酸鹽(NO2-N)積累呈正相關。進一步研究顯示,硝酸鹽還原相關基因narG表達下調,nirK/nosZ和norB/nosZ轉錄比率降低。ZnO NPs釋放的Zn2+在抑制反硝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。ZnO NPs還誘導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和過氧化氫酶(CAT)活性劑量依賴性變化,可能通過抑制過量活性氧(ROS)生成來減輕納米毒性。當ZnO NPs濃度低于25 mg/L時,緊密結合胞外聚合物(TB-EPS)中蛋白質(PN)的過量分泌進一步支持了系統對納米毒性的潛在自我調節機制。  

 

研究目的

系統評估短期ZnO NPs脅迫對生物脫氮系統中氮轉化過程(特別是N2O排放)的影響,并探討其機制,包括功能基因表達、抗氧化酶活性、ROS生成和EPS變化。  

 

研究思路  

1. 設置SBR反應器,短期暴露于不同濃度ZnO NPs(0、1、25、50 mg/L)一個周期。  

2. 監測氮轉化性能:NH4-N、NO2-N、NO3-N、TN去除效率和N2O排放。  

3. 分析功能基因表達:使用RT-qPCR測量amoA、hao、nxrA(硝化基因)和narG、nirS、nirK、norB、nosZ(反硝化基因)的轉錄水平。  

4. 評估Zn2+釋放影響:測量ZnO NPs釋放的Zn2+濃度,并測試其對氮轉化和N2O排放的影響。  

5. 測定氧化應激指標:ROS生成、乳酸脫氫酶(LDH)釋放、SOD和CAT活性。  

6. 分析EPS組成:測量S-EPS、LB-EPS和TB-EPS中的多糖(PS)和蛋白質(PN)含量。  

7. 整合數據,揭示ZnO NPs脅迫下的響應機制和系統自我調節能力。  

 

測量的數據及研究意義

1. 氮轉化效率數據:NH4-N、NO2-N、NO3-N濃度變化和TN去除效率(來自圖1和表1)。研究意義:顯示ZnO NPs對反硝化的劑量依賴性抑制,證實TN去除效率降低與NO2-N積累相關。  

 

 

2. N2O排放數據:氣體N2O排放通量(來自圖1D)。研究意義:表明ZnO NPs降低N2O排放,且與NO2-N積累正相關,揭示NPs對反硝化途徑的影響。  

3. 功能基因表達數據:amoA、hao、nxrA、narG、nirS、nirK、norB、nosZ的轉錄水平(來自圖2B)。研究意義:narG下調解釋NO3-N積累,nirK/nosZ和norB/nosZ比率降低說明N2O還原增強,從分子機制解釋N2O排放減少。  

 

4. Zn2+釋放數據:ZnO NPs釋放的Zn2+濃度及其對氮轉化和N2O的影響(來自圖3)。研究意義:證明Zn2+是ZnO NPs毒性的主要來源,直接導致反硝化抑制和N2O減排。  

 

5. 氧化應激數據:ROS生成、LDH釋放、SOD和CAT活性(來自圖4)。研究意義:ROS增加表明氧化應激,SOD和CAT活性增強顯示系統抗氧化響應,有助于減輕納米毒性。  

 

6. EPS組成數據:S-EPS、LB-EPS、TB-EPS中的PS和PN含量(來自圖5)。研究意義:TB-EPS中PN增加提供物理屏障和營養,增強系統對NPs的抵抗能力。  

 

結論

1. ZnO NPs對反硝化過程產生劑量依賴性抑制,降低TN去除效率和N2O排放,但對硝化過程影響不顯著。  

2. N2O排放減少與NO2-N積累正相關,且由于narG基因下調和nirK/nosZ、norB/nosZ轉錄比率降低,導致N2O還原增強。  

3. ZnO NPs釋放的Zn2+是毒性的主要來源,誘導ROS生成,但系統通過增強SOD和CAT活性以及增加TB-EPS中PN分泌來自我調節,減輕納米毒性。  

4. 系統具有潛在自我調節機制,包括抗氧化酶活性和EPS變化,以應對ZnO NPs脅迫。  

 

使用丹麥Unisense電極的研究意義

使用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的N2O排放數據(圖1D)提供了高精度、實時的氣體N2O通量信息,研究意義包括:  

? 精準量化N2O排放:電極直接測量氣體N2O濃度,避免了溶解相N2O的低估(溶解N2O僅占總量≤0.5%),確保數據準確性。  

 

? 揭示劑量依賴性效應:數據顯示1 mg/L ZnO NPs對N2O排放無顯著影響,而25和50 mg/L NPs分別降低排放10.7%和32.1%,直接證明NPs的抑制效應。  

 

? 關聯過程機制:N2O排放峰值出現在好氧階段,與NO2-N積累同步(圖1B和1D),支持N2O主要來自硝化菌反硝化或羥胺氧化途徑,而非反硝化過程。  

 

? 支持基因表達結論:N2O排放減少與nosZ基因表達相對增強(nirK/nosZ和norB/nosZ比率降低)一致,驗證了分子水平上的N2O還原機制。  

 

? 環境應用價值:實時監測數據有助于評估ZnO NPs在污水處理中的風險,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供實踐指導。  

 

總之,Unisense電極數據是關鍵證據,將N2O排放動態與微生物過程和基因表達聯系起來,全面揭示了ZnO NPs對BNR系統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