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denitrification under different aeration intensities: Performance, mechanism, and co-occurrence network  

不同曝氣強度下微生物反硝化特性:性能、機制及共現網絡  

來源: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 Volume 754, Article 141965, 2021  

《總體環境科學》第754卷,文章編號141965,2021年  

 

摘要內容

 

研究通過調控曝氣強度(0.00、0.25、0.63、1.25 L/(L·min)),探究溶解氧(DO)對混合菌群反硝化性能的影響機制:  

1. 脫氮效率:TN去除率在0.25 L/(L·min)曝氣強度下達峰值1.45 mg/(L·min),顯著高于純培養體系(圖1-2,表1)。  

 

 

 

2. 代謝機制:適度曝氣(0.25 L/(L·min))促進NADH積累(速率0.061 ng/(mg Pro·min))及反硝化功能基因(napA、nirK、nosZ)表達(圖3-4)。  

 

 

3. 微生物互作:曝氣體系以兼性好氧反硝化菌(Azoarcus、Paracoccus等)為主導,通過菌群協同構建脫氮微環境;非曝氣體系依賴Propionivibrio屬內共生(圖5-6)。  

 

 

研究目的

 

1. 揭示DO對混合菌群反硝化效率的調控規律。  

2. 從NADH代謝與功能基因表達角度解析好氧反硝化機制。  

3. 闡明曝氣強度驅動的微生物共現網絡對脫氮性能的影響。  

 

研究思路

 

1. 反應器設計:四組連續曝氣序批式反應器(C/N=4.5),對比不同曝氣強度下脫氮效率(圖1-2)。  

2. 多參數監測:  

   ? 脫氮動力學:TN、COD、NO??、NO??實時濃度(圖2)。  

 

   ? 代謝活性:NADH含量(ELISA法,圖3)、功能基因表達量(qPCR,圖4)。  

 

   ? 微生物群落:16S rRNA高通量測序(門/屬水平組成,圖5)、共現網絡分析(SparCC,圖6)。  

 

3. 機制關聯:結合氮平衡分析、電子通量計算,解析DO對碳氮代謝路徑的調控作用。  

 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
 

1. TN去除率(圖2,表1):  

   ? 數據:R1(0.93) < R2(1.45) > R3(0.86) > R4(0.53) mg/(L·min)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證實0.25 L/(L·min)為最優曝氣強度,顛覆“厭氧條件最優”傳統認知,為工程優化提供依據。  

 

2. NADH積累(圖3):  

   ? 數據:R2的NADH積累速率(0.061 ng/(mg Pro·min))顯著高于R3(0.016)、R4(0.013)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適度DO促進電子供體(NADH)生成,支持好氧反硝化酶系高效運作。  

 

3. 功能基因表達(圖4):  

   ? 數據:napA、nirK、nosZ在R2的相對表達量最高(較R1提升1.8-2.3倍)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從分子水平揭示DO通過調控反硝化酶基因表達影響脫氮效率。  

 

4. 微生物網絡(圖6):  

   ? 數據:R2中Azoarcus與Pseudomonas正相關(r>0.8),形成協同脫氮核心菌群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曝氣驅動菌群從屬內共生(R1-Propionivibrio)轉向屬間互作(R2-跨界協作),提升系統穩定性。  

 

結論

 

1. 曝氣強度閾值:0.25 L/(L·min)實現最高TN去除率(1.45 mg/(L·min)),NADH積累與功能基因表達達峰值。  

2. 代謝路徑轉換:高DO(>0.63 L/(L·min))促進硝酸鹽同化(占TN去除43.8%),但抑制異化反硝化。  

3. 菌群協作機制:  

   ? 曝氣體系:好氧反硝化菌(如Paracoccus)與異養菌(如Tepidisphaera)通過代謝互作構建脫氮微環境。  

 

   ? 非曝氣體系:Propionivibrio屬內共生主導,效率低于曝氣最優組。  

 

4. 工程啟示:混合菌群好氧反硝化可通過調控DO優化菌群結構,提升污水處理脫氮效能。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

 

Unisense微電極(型號N?O-50/NO-50)用于實時監測反硝化過程氣體釋放:  

1. 高分辨率監測:  

   ? 電極以10秒間隔連續記錄N?O/NO濃度(2.2節),捕捉瞬態中間產物釋放(如NO??峰值24 mg/L,圖2d)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揭示好氧反硝化過程N?O排放量低(nosZ基因高表達抑制N?O積累,圖4),為低碳脫氮工藝提供依據。  

 

2. 過程機制驗證:  

   ? 結合DO與NADH數據(圖3),證實適度DO減少電子競爭,促進NO??→N?完全還原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量化電子通量分配(O? vs. NO??),闡明好氧反硝化低N?O排放的生化機制。  

 

3. 工藝優化支撐:  

   ? 電極數據關聯群落分析(圖5-6),證明曝氣驅動菌群向低N?O排放菌(如Pseudomonas)富集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為優化曝氣策略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供原位監測手段。  

 

科學價值:Unisense電極以秒級分辨率捕捉氣體代謝動態,將宏觀脫氮性能(如TN去除率)與微觀代謝機制(電子傳遞、基因表達)定量關聯,推動好氧反硝化從菌株篩選邁向群落工程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