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Fundao dam rupture in Mariana(Minas Gerais, Brazil)  

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馬里亞納Fund?o大壩潰壩環境影響的系統綜述  

來源: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, Volume 32, pages 17364–17392, (2025)

《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》第32卷,17364–17392頁,2025年  

 

摘要內容:  

本研究系統綜述了2015年Fund?o尾礦壩潰壩事件對巴西Doce河流域的環境影響。通過分析91項研究(2015-2022年),發現潰壩導致尾礦中重金屬(如Fe、Mn、Cr)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顯著富集(Fe濃度高達178,050 mg/kg),水體濁度、pH和金屬濃度(如Al、Fe、Mn)短期劇增。生物系統表現為珊瑚蟲收縮、魚類金屬生物累積(Fe、Al、Cr)及微生物群落向鐵氧化/還原菌演替。尾礦長期釋放污染物,引發沉積物再懸浮和河口富營養化風險。  

 

研究目的:  

1 量化潰壩對土壤、沉積物及水體的物理化學影響  

2 評估重金屬在生物鏈中的累積效應及生態毒性  

3 解析污染物的時空分布規律與長期環境風險  

 

研究思路:  

1 系統文獻綜述(SLR)框架:  

   ? 制定關鍵問題:"潰壩對物理和生物系統的具體影響?"  

 

   ? 檢索Scopus/Scielo/WOS數據庫(關鍵詞:Mariana, Fund?o dam, tailings)  

 

   ? 篩選91篇相關研究(2015-2022年)  

 

   ? 數據提取與質量評估(圖1流程圖)  

 

2 分區研究:  

   ? 近壩區(0-30 km):尾礦直接覆蓋區(圖2)  

 

   ? 流域區(30-600 km):河流輸移污染帶(圖3)  

 

   ? 河口區(>600 km):海洋擴散影響區(圖4)  

 

3 多指標整合:  

   ? 物理化學:沉積物粒度(圖5)、水體濁度/DO/pH(表3)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? 生物:珊瑚生理、魚類金屬累積、微生物群落  

 

測量數據及來源:  

1 沉積物金屬濃度(圖2, 3, 4, 5):  

   ? Fe: 近壩區達178,050 mg/kg(對照組7,505 mg/kg)  

 

   ? Cr: 河口區升高3倍(背景值3.21→41.04 mg/kg)  

 

   ? 數據意義:揭示污染空間梯度(近壩>河口)及Fe主導污染特征  

 

2 水體參數(表3, 4):  

   ? 濁度:峰值32,510 NTU(背景65 NTU)  

   ? pH:從酸性(5.15±0.53)升至堿性(8.30±0.15)  

   ? 數據意義:證實尾礦堿化效應及懸浮物對水生光合作用的抑制  

 

 

 

3 生物累積:  

   ? 珊瑚組織α-HBCDD占比升至99.5%  

 

   ? 魚類肝臟Fe累積量增加4倍  

 

   ? 數據意義:證明污染物沿食物鏈放大及異構體特異性富集  

 

數據研究意義:  

1 沉積物粒度變化(圖5):  

   ? 砂質→粉砂質轉型(尾礦覆蓋導致)  

 

   ? 解釋棲息地物理結構破壞與底棲生物群落衰退  

 

2 微生物群落(正文3.4.2):  

   ? 鐵氧化/還原菌成為優勢種(Fe(II) oxidizers占比升38%)  

 

   ? 揭示環境脅迫驅動的微生物功能適應性  

 

3 河口富營養化(表4):  

   ? 硝酸鹽從5.56μM升至50.69μM  

   ? 闡明尾礦作為磷載體(Fe-P結合)引發藻華風險  

 

結論:  

1 污染持續性強:  

   ? 潰壩4年后河口沉積物仍檢出尾礦特征元素(Fe/Al/Si)  

 

   ? 雨季再懸浮導致污染反復(Cr/Pb二次釋放)  

 

2 生態級聯效應:  

   ? 近壩區植被喪失→土壤侵蝕加劇  

 

   ? 河口魚類群落結構向機會種演替(重金屬耐受種占比升50%)  

 

3 治理挑戰:  

   ? 傳統修復技術對細顆粒尾礦(1–200 μm)效率低  

 

   ? 需結合沉積物穩定化與生態工程措施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:  

研究中采用Unisense光纖氧電極(型號OX-25)監測珊瑚光合(Pn)與呼吸速率(R)(方法2.3.3),其核心價值在于:  

1 微尺度代謝解析:  

   ? 以1分鐘間隔連續記錄60分鐘氧通量變化(黑暗測R,光照測Pn)  

 

   ? 檢出限0.1 μM,精準量化亞致死脅迫下珊瑚能量代謝狀態(如Pn下降未達顯著水平但持續低于基線值)  

 

2 排除混雜因素:  

   ? 實時驗證實驗條件(光照200 μmol光子/m2/s恒定)  

 

   ? 確認無缺氧干擾(DO>5 mg/L),避免假陽性結果  

 

3 技術對比優勢:  

   ? 非侵入式監測實現同個體多時間點追蹤(vs.破壞性生化分析)  

 

   ? 高時間分辨率捕捉瞬時代謝響應(如尾礦浸出液暴露2小時內Pn波動)  

 

4 揭示隱性脅迫:  

   ? 盡管Pn/R無統計顯著變化,電極數據結合肉眼觀察發現珊瑚蟲收縮  

 

   ? 證明生理行為響應(收縮)比代謝參數更敏感,為早期預警提供新指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