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lationship between oxygen consumption and neuronal activity in a defined neural circuit

在定義的神經回路中耗氧量和神經元活動之間的關系

來源:?zugur et al. BMC Biology (2020) 18:76

 

1. 摘要核心內容

 

論文摘要指出:神經元活動(如動作電位、突觸傳遞)和細胞穩態是能量密集型過程,主要依賴線粒體氧化磷酸化(需氧代謝)。研究使用非洲爪蟾蝌蚪離體制備,在類體內條件下定量分析特定神經回路(滑車神經支配的上斜肌運動系統)活動與腦部氧消耗(O?)的關聯。核心發現:

 

在空氣飽和浴液中,第四腦室及鄰近腦組織O?濃度接近零,表明高效氧利用(圖1);

 

麻醉劑MS-222阻斷神經放電后,O?消耗降低~50%(圖3),證實神經元活動是主要耗氧源;

 

自發神經簇放電(burst)引發瞬態O?消耗增加,幅度與浴液氧濃度正相關(圖4-5)。

 

 

 

2. 研究目的

 

解決技術挑戰:

 

1.體內O?監測難:活體腦部O?測量受限于侵入性、生理參數控制難;

2.定量關聯缺失:神經元活動模式(如簇放電)與O?消耗的定量關系缺乏實驗證據;

3.模型優化:為神經計算能量模型(如動作電位能耗理論)提供實證基礎。

 

3. 研究思路

 

采用離體蝌蚪頭制備(保留完整感覺-運動通路):

 

1.O?監測:丹麥Unisense微電極(100μm/10μm尖端)測量第四腦室及腦組織O?濃度(圖1a-b);

2.神經活動記錄:細胞外電極記錄滑車神經自發放電(運動神經元活動代理);

3.干預實驗:

 

改變浴液氧濃度(空氣飽和→高氧,圖2);

 

麻醉劑MS-222阻斷動作電位(圖3);

 

記錄自發神經簇放電的O?瞬變(圖4-5);

4.定量分析:ImageJ/Spike2軟件關聯放電頻率、簇積分與O?消耗動態。

 

4.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
(1)腦部O?梯度與代謝活性(來自圖1)

 

 

數據:

 

空氣飽和浴液(~290μmol/L)中,第四腦室O?≈0μmol/L(圖1b-c);

 

氰化鉀(KCN)阻斷線粒體呼吸后,腦室O?升至浴液水平(圖1f-g)。

 

意義:證實腦組織高效耗氧,第四腦室O?可無創反映鄰近腦組織代謝狀態。

 

(2)氧飽和閾值(來自圖2)

 

 

數據:

 

浴液O?<700μmol/L時,腦室O?維持近零(斜率0.25);

 

700μmol/L時,腦室O?與浴液呈線性正相關(斜率0.93)(圖2c)。

 

 

意義:揭示O?利用飽和點(~700μmol/L),超量O?不被代謝利用(圖2d-e)。

 

(3)神經元活動的耗氧比例(來自圖3)

 

 

數據:

 

0.5% MS-222阻斷神經放電后,腦室O?升至~150μmol/L(圖3b);

 

計算O?消耗降低50%(對照消耗~600μmol/L)。

 

意義:量化動作電位維持占腦總耗氧50%,另一半源于膠質細胞/基礎代謝(圖3g)。

 

(4)簇放電的O?瞬變(來自圖4-5)

 

 

數據:

 

自發神經簇放電(10-60s)伴隨O?消耗瞬增(延遲~14s);

 

高氧浴液下瞬變幅度更大(圖5d-e),但簇積分與O?水平無關(圖5d2)。

 

意義:首次量化神經簇放電的代謝成本,瞬變幅度依賴可用O?而非放電強度。

 

5. 結論

 

1.代謝效率:腦組織在空氣飽和浴液中O?≈0,體現高效氧利用(飽和閾值700μmol/L);

2.能耗分配:神經元基礎放電占O?消耗50%,其余為膠質細胞/非信號活動;

3.動態關聯:神經簇放電觸發可量化O?瞬變(延遲14s),為神經計算能量模型提供參數;

4.模型價值:離體兩棲制備是研究代謝-神經活動耦合的理想平臺。

 

6. 丹麥Unisense電極的研究意義

(1)技術優勢

 

 

精準定位:10μm/100μm尖端實現腦室/腦組織微區O?監測(圖1a),避免組織損傷;

 

高分辨率:秒級響應捕獲MS-222阻斷(圖3a)和簇放電O?瞬變(圖4a2);

 

定量校準:嚴格三點校準(0/空氣/高氧)保障μmol/L級精度(方法部分)。

 

(2)科學價值

 

 

梯度繪圖:深度剖面掃描(圖1b-d)揭示腦組織表面O?擴散邊界層;

 

動態驗證:同步神經記錄(圖3e)建立放電頻率-O?消耗線性回歸(R2=0.4-0.7);

 

瞬變機制:捕獲簇放電后~14s延遲的O?瞬變(圖5c),提示代謝響應動力學。

 

(3)領域突破

 

相比傳統方法(如NADH熒光),Unisense電極:

 

 

實現無創、實時、空間分辨的O?監測;

 

為神經能量學提供首個類體內定量數據集;

 

奠定離體模型研究感覺-運動行為的代謝成本基礎(如未來視-前庭刺激實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