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sual Hydrogen Mapping Sensor for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Bioresorbable Magnesium Implants In Vivo

用于體內生物可吸收鎂植入物無創監測的視覺氫標測傳感器

來源:JOM, Vol. 72, No. 5, 2020

 

1. 摘要核心內容

 

論文摘要提出一種可視化氫氣(H?)映射傳感器,用于無創監測可降解鎂合金(LAZ611和WKX41)植入物的生物降解過程:

 

工作原理:傳感器由MoO?/Pd納米顆粒薄膜組成,暴露于H?時發生不可逆顏色變化(灰→深藍),反映皮下鎂合金降解產生的H?滲透濃度;

 

創新優勢:相比丹麥Unisense電化學H?傳感器(單點測量),可生成三維H?滲透圖(圖1b, 2b),操作簡便、成本低、無輻射風險;

 

驗證結果:成功區分不同降解速率的鎂合金(LAZ611快于WKX41),靈敏度滿足無可見氣泡的慢速降解場景(圖2a)。

 

 

2. 研究目的

 

解決可降解鎂合金植入物體內降解監測的臨床挑戰:

 

問題1:傳統方法(如重量損失)僅提供平均降解率,無法實時反映動態變化;

 

問題2:現有電化學H?傳感器(如Unisense)需逐點測量,耗時且難實現大面積成像;

 

目標:開發大面積可視化傳感器,實現非侵入、實時、空間分辨的降解動力學監測。

 

3. 研究思路

 

1.傳感器設計:

 

柔性透明基板(10μm)上真空沉積MoO?(350nm)/Pd納米顆粒(2nm)/PTFE(100nm)三層膜(圖未展示);

 

H?觸發反應:Pd催化H?解離→H原子還原MoO?→生成有色氫青銅(顏色不可逆)。

2.動物模型:

 

裸鼠皮下植入鎂合金圓片(LAZ611/WKX41,?5×1.4mm);

 

傳感器裁剪至1cm×1cm覆蓋植入區域,膠帶固定于皮膚(圖1a, 2a)。

3.數據采集:

 

可視化監測:定時拍攝傳感器顏色變化(圖1a, 2a);

 

定量分析:ImageJ軟件轉換RGB圖像為亮度值(圖1c, 2d);

 

對照驗證:Unisense電化學傳感器測量H?濃度(圖3b)。

 

4.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
(1)降解動力學可視化(來自圖1a, 2a)

 

數據:

 

LAZ611:112分鐘全區域變深藍(圖1a);

 

WKX41:240分鐘僅中心區域深藍(圖2a)。

 

意義:直觀比較合金降解速率(LAZ611 > WKX41),空間分布揭示中心降解最快(與氣體腔位置一致)。

 

(2)三維H?滲透圖(來自圖1b, 2b)

 

數據:亮度值構建3D圖,中心亮度最低(H?濃度最高),邊緣遞增(圖1b, 2b);

 

意義:首次實現降解熱區成像,為大型植入物(如骨板)的局部腐蝕評估提供新工具。

 

(3)亮度-時間定量關系(來自圖1c, 2d)

 

數據:

 

LAZ611:亮度 = -0.41×時間 + 119.9(R2=0.91);

 

WKX41:亮度 = -0.24×時間 + 96.8(R2=0.96)。

 

意義:斜率量化降解速率(LAZ611斜率更大),為合金設計提供參數化反饋。

 

(4)Unisense驗證數據(來自圖3b)

 

數據:

 

LAZ61:中心H?濃度140±25μM,邊緣68–95μM;

 

WKX41:中心75±18μM,邊緣28–40μM。

 

意義:驗證視覺傳感器準確性,證實中心降解更快的空間規律(圖3b)。

 

5. 結論

 

1.技術可行性:視覺H?映射傳感器可實時、無創監測鎂合金體內降解,靈敏度覆蓋快/慢速降解合金(LAZ611/WKX41)。

2.臨床價值:

 

提供空間分辨的降解動力學(優于單點測量的Unisense傳感器);

 

操作簡便、無輻射風險,適用于長期監測及大型植入物評估。

3.改進方向:提升Pd催化劑活性以縮短響應時間,增強薄膜粘附性適應活體運動。

 

6. 丹麥Unisense電極的研究意義

 

在研究中承擔關鍵驗證與基準角色:

 

1.精度錨定:作為金標準提供絕對H?濃度值(μM級),校準視覺傳感器的亮度-濃度關系(圖3b);

2.空間定位驗證:通過多點測量(中心/邊緣)證實降解的空間異質性(中心>邊緣),支撐3D滲透圖的可信度;

3.技術對比凸顯優勢:

 

局限性:單點測量(探頭?50μm)需耗時定位,無法快速成像;

 

視覺傳感器優勢:Unisense數據反襯新技術的大面積成像效率(一次曝光vs.逐點掃描)。

 

核心貢獻:為無輻射監測技術提供定量基準,推動可視化傳感器向臨床轉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