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scorbate maintains a low plasma oxygen level

抗壞血酸保持低血漿氧水平

來源:Scientific Reports | (2020) 10:10659

 

1. 論文摘要核心內(nèi)容

 

研究通過開發(fā) 低氧采血管(Hypoxytube) 和 原位氧監(jiān)測技術(shù) 發(fā)現(xiàn):

 

人血漿實際氧分壓極低:僅 8.4 mmHg(1.1% O?)(圖1C),遠低于傳統(tǒng)理論值(30-50 mmHg)。

 

抗壞血酸是維持低氧的關(guān)鍵:

 

新鮮血漿中抗壞血酸(49.5 μM)通過還原O?消耗氧氣(圖1D-E);

 

氧化后血漿(抗壞血酸<2 μM)喪失氧還原能力,補充抗壞血酸可恢復(圖1F);

 

抗壞血酸缺乏的豚鼠血漿pO?顯著升高(50.4 vs. 24.1 mmHg)(圖1J-K)。

 

生理意義:

 

低氧環(huán)境保護氧化敏感物質(zhì)(如泛醇,圖1I);

 

循環(huán)白細胞線粒體豐度低,適應低氧環(huán)境(圖2D)。

 

 

2. 研究目的

 

量化 人血漿真實氧水平,揭示 抗壞血酸在維持血漿低氧中的作用機制,并探究其對血細胞生理及臨床輸血實踐的影響。

3. 研究思路

 

1.避免樣本預氧化:

 

設計 Hypoxytube(密封于氮氣環(huán)境,pO?=15.9 mmHg),對比商用采血管(pO?=75.7 mmHg)(圖1A)。

2.血漿pO?直接測量:

 

使用 Unisense微電極 原位檢測血漿pO?(圖1B-C)。

3.抗壞血酸功能驗證:

 

封閉系統(tǒng)(Oroboros儀)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血漿氧消耗(圖1D);

 

抗壞血酸補充/缺失實驗(圖1F, J-K)。

4.下游效應分析:

 

氧化敏感物質(zhì)(泛醇、α-生育酚)穩(wěn)定性(圖1I);

 

白細胞線粒體豐度(免疫熒光/流式細胞術(shù))(圖2)。

 

4. 關(guān)鍵數(shù)據(jù)及研究意義

(1) 血漿真實氧水平(圖1C)

 

 

數(shù)據(jù):Hypoxytube測得人血漿pO?=8.4 mmHg(1.1% O?),顯著低于商用管(9.8 mmHg)。

 

意義:首次實驗證實血漿為 生理性低氧環(huán)境,推翻“血漿氧溶解度與水相似”的假設。

 

(2) 抗壞血酸的氧還原作用(圖1D-F)

 

 

數(shù)據(jù):

 

新鮮血漿可消耗O?至無氧狀態(tài)(圖1D);

 

氧化血漿喪失該能力,補充抗壞血酸(200 μM)可恢復(圖1F)。

 

意義:抗壞血酸通過 間接還原O?(非直接反應)維持低氧,需血漿其他組分(如白蛋白)參與。

 

(3) 抗壞血酸缺乏模型(圖1J-K)

 

 

數(shù)據(jù):抗壞血酸缺乏豚鼠(血漿抗壞血酸<2 μM)pO?升高至50.4 mmHg(vs. 對照組24.1 mmHg)。

 

意義:證實 抗壞血酸缺乏導致血漿氧水平失控,可能與壞血病病理相關(guān)。

 

(4) 低氧對細胞的影響(圖2D)

 

 

數(shù)據(jù):循環(huán)白細胞(粒細胞、單核細胞、淋巴細胞)線粒體熒光強度(TMRM)顯著低于常氧培養(yǎng)細胞(HEK293T, Hep-G2)。

 

意義:白細胞通過 減少線粒體豐度 適應血漿低氧,避免氧應激損傷。

 

5. 結(jié)論

 

1.血漿是生理性低氧環(huán)境(pO?≈8.4 mmHg),由抗壞血酸驅(qū)動的氧還原反應維持。

2.抗壞血酸是核心調(diào)節(jié)因子:其濃度與氧消耗能力直接相關(guān),缺乏時血漿氧水平失控。

3.低氧保護氧化敏感物質(zhì):如泛醇(還原型輔酶Q??),避免其氧化失活。

4.血細胞適應機制:白細胞低線粒體豐度是對血漿低氧的進化適應。

5.臨床啟示:輸血前血液保存需避免氧暴露,以維持血制品完整性。

 

6. 丹麥Unisense電極的核心價值

(1) 技術(shù)應用場景

 

 

直接原位監(jiān)測:

 

采用 針式微電極 直接插入采血管,實時測量血漿pO?(圖1B-C),避免樣本轉(zhuǎn)移導致的氧污染。

 

動態(tài)氧消耗分析:

 

在封閉系統(tǒng)(Oroboros儀)中實時記錄血漿氧還原速率(圖1D-E)。

 

(2) 關(guān)鍵數(shù)據(jù)貢獻

 

 

精準量化血漿pO?:

 

揭示人血漿真實氧水平(8.4 mmHg),推翻理論估值(30-50 mmHg)(圖1C)。

 

驗證抗壞血酸功能:

 

動態(tài)顯示抗壞血酸補充后血漿氧消耗速率恢復(圖1F)。

 

活體模型驗證:

 

在豚鼠模型中直接測量抗壞血酸缺乏導致的pO?升高(圖1K)。

 

(3) 研究意義

 

 

突破技術(shù)局限:

 

傳統(tǒng)方法(血氣分析儀)需樣本轉(zhuǎn)移,導致氧污染;Unisense電極實現(xiàn) 無損原位檢測。

 

機制解析:

 

明確抗壞血酸依賴的氧還原是主動耗氧過程,而非被動溶解平衡。

 

轉(zhuǎn)化醫(yī)學價值:

 

為優(yōu)化輸血前血液保存(如抗壞血酸添加)提供技術(shù)支撐,減少血制品氧化損傷。

 

總結(jié)

 

本研究首次揭示 抗壞血酸通過還原O?主動維持血漿低氧,丹麥Unisense電極通過 精準原位監(jiān)測pO?動態(tài),為這一機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驗證據(jù)。該發(fā)現(xiàn)不僅更新了對血漿氧環(huán)境的認知,還為壞血病病理、血制品保存及白細胞生理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