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thelial-Deriv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Enable AppBCX-Mediated Aerobic Respir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dur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

上皮衍生的活性氧能夠在腸道炎癥期間實現 AppBCX 介導的大腸桿菌有氧呼吸

來源:Chanin et al., 2020, Cell Host & Microbe 28, 780–788

 

1. 論文摘要核心內容

 

研究發現腸道炎癥期間,上皮細胞產生的活性氧(ROS)可被大腸桿菌(E. coli)的AppBCX酶系統利用:

 

核心機制:宿主NADPH氧化酶1(NOX1)產生的ROS(如H?O?)被大腸桿菌過氧化氫酶(KatE/KatG)降解為氧氣,進而支持AppBCX介導的有氧呼吸(圖2A)。

 

 

生理意義:在化學性結腸炎(DSS模型)和遺傳性結腸炎(IL-10?/?模型)中,AppBCX賦予大腸桿菌生長優勢(圖1E, 4E),而這一優勢在NOX1缺陷小鼠中消失(圖2B-C)。

 

 

 

創新點:揭示了宿主免疫反應(ROS釋放)意外促進病原體生長的“悖論”,為炎癥性腸病(IBD)中菌群失調提供了新解釋。

 

2. 研究目的

 

探究炎癥環境下宿主ROS如何重塑腸道微生物代謝,重點驗證:

 

宿主上皮細胞產生的ROS是否通過轉化為氧氣,支持大腸桿菌的AppBCX依賴性有氧呼吸?

 

旨在闡明炎癥相關菌群失調(如Enterobacteriaceae富集)的代謝基礎。

3. 研究思路

 

1.模型構建:

 

體內:

 

DSS結腸炎模型:野生型(WT)與NOX1缺陷小鼠(圖2B-C)。

 

遺傳模型:IL-10?/?小鼠加速結腸炎(圖4)。

 

體外:模擬腸道環境的黏蛋白培養基(Mucin Broth),調控氧氣與H?O?水平(圖3)。

 

2.細菌基因操作:

 

構建大腸桿菌(EcN、MP1菌株)的appC、katE、katG單/雙/三基因敲除突變體(圖1A, 圖3D-E)。

3.競爭性定植實驗:

 

野生型與突變株1:1混合接種小鼠,通過競爭指數(CI) 量化生長優勢(圖1E, 2B-E)。

4.機制驗證:

 

檢測ROS來源(上皮NOX1依賴,圖2)、氧氣生成(過氧化氫酶依賴,圖3E)、呼吸鏈調控(ArcAB通路,圖3C)。

 

4. 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(1) AppBCX在炎癥腸道中的生長優勢(圖1E, 圖4E)

 

數據:

 

DSS結腸炎模型中,野生型EcN的CI顯著高于appC突變體(WT小鼠:↑3倍;NOX1缺陷鼠:無差異)。

 

IL-10?/?結腸炎模型中,MP1野生型CI高于appBC突變體(↑2.5倍)。

 

意義:首次證明AppBCX是炎癥環境下大腸桿菌生長的關鍵因子。

 

(2) 上皮NOX1是ROS來源(圖2B-C)

 

數據:

 

NOX1缺陷鼠(Nox1?/?)或上皮特異性NOXA1缺陷鼠(Noxa1????)中,AppBCX的生長優勢消失(CI≈1)。

 

意義:宿主上皮ROS直接驅動大腸桿菌的呼吸代謝重塑。

 

(3) H?O?→O?轉化支持呼吸(圖3)

 

數據:

 

體外添加H?O?(5–15 μM)增強野生型EcN生長(CI↑),但需過氧化氫酶(katE/katG)參與(圖3E)。

 

katE katG雙突變體喪失AppBCX優勢(體內圖2D,體外圖3E)。

 

意義:ROS解毒為氧氣是AppBCX呼吸的底物來源。

 

(4) 呼吸鏈調控依賴ArcAB(圖3C-D)

 

數據:

 

H?O?+硝酸鹽協同誘導appC轉錄(↑4倍),而cydA不變(圖3C)。

 

硝酸還原酶突變(nar)消除AppBCX優勢(圖3D)。

 

意義:呼吸鏈感應系統(ArcAB)整合氧化應激與電子受體信號。

 

5.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核心意義

(1) 技術實現與方法

 

設備:Clark型氧傳感器(Unisense OX-N-14839)實時監測培養基溶解氧(方法部分)。

 

關鍵數據:

 

圖3A:厭氧培養48小時后,不同容器(微管vs燒瓶)的氧氣殘留量(微管:1.5% O?;燒瓶:0.2% O?)。

 

質量控制:通過預孵育調控初始氧濃度,模擬腸道缺氧環境。

 

(2) 科學價值

 

1.揭示物理約束影響氧氣可用性:

 

微管(低表面積/體積比)保留更多氧氣→支持殘留呼吸(圖3B)。

 

燒瓶(高表面積/體積比)氧氣接近零→嚴格厭氧(圖3E)。

2.驗證H?O?→O?轉化假說:

 

在超低氧環境(0.2% O?)中,添加H?O?仍能激活AppBCX(圖3E),排除殘留氧氣干擾,確證H?O?降解為O?是關鍵步驟。

3.量化“氧氣窗口”:

 

明確0.2–1.5% O?濃度范圍足以觸發AppBCX呼吸,為體內研究提供參考閾值。

 

(3) 研究意義

 

不可替代性:傳統方法無法實時監測納摩爾級氧氣變化,Unisense電極是鏈接宿主ROS與細菌呼吸代謝的關鍵工具。

 

轉化價值:為靶向菌群代謝(如抑制AppBCX)干預IBD提供理論依據。

 

6. 研究結論

 

1.宿主-微生物互作新范式:宿主炎癥ROS→被細菌解毒為O?→支持病原體有氧呼吸→促進菌群失調(圖2A)。

2.靶點特異性:AppBCX(而非CydABX)是炎癥環境下核心呼吸酶,依賴上皮NOX1及細菌過氧化氫酶。

3.治療啟示:抑制AppBCX或阻斷ROS-O?轉化或可緩解炎癥相關菌群失衡。

 

7. 核心圖示

 

[炎癥] → [上皮NOX1釋放ROS] → [細菌KatE/KatG將H?O?→O?] → [O?支持AppBCX呼吸] → [大腸桿菌生長優勢]

 

Unisense電極:精準量化O?動態,驗證代謝轉化鏈

 

研究啟示:

 

Unisense電極技術通過高分辨率氧監測,揭示了宿主-微生物代謝對話的微觀動態,為研究炎癥環境中微生物呼吸適應性設立了新標準。未來可拓展至其他氣體分子(如NO、H?S)在菌群生態中的作用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