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ition metal selenides for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

用于電催化析氫反應的過渡金屬硒化物

來源:ChemElectroChem 10.1002/celc.201901623

 

摘要核心要點

 

1.材料優勢:

 

過渡金屬硒化物(TMSs)憑借低成本、地球豐度高、導電性優(MoSe?導電性>MoS?)及全pH適應性成為替代貴金屬的析氫反應(HER)催化劑;

2.性能突破:

 

MoSe?/Bi?Se?異質結在酸性介質中過電位僅85 mV@100 mA cm?2(圖15e);

 

Ni?.??Co?.??Se?在堿性介質中Tafel斜率低至39 mV dec?1(圖16b);

 

 

3.機制創新:

 

硒空位缺陷(圖14d)與異質界面(圖15c)協同優化氫吸附自由能(ΔG<sub>H</sub>→0 eV)。

 

研究目的

 

1.破解貴金屬依賴:

 

開發非貴金屬催化劑替代Pt基材料(Pt的ΔG<sub>H</sub>=-0.09 eV);

2.建立構效關系:

 

解析TMSs電子結構(如Mo 3d軌道偏移,圖4a)與HER活性的關聯;

 

3.優化合成策略:

 

通過摻雜(B、Zn等)和異質結構設計提升本征活性(圖11,15)。

 

研究思路

1. 催化機制解析

 

熱力學基礎:

 

酸性介質中HER遵循Volmer-Heyrovsky/Tafel路徑(圖1a),堿性介質需額外水解離步驟;

 

關鍵描述符:

 

過電位(η)、Tafel斜率、交換電流密度(j?)量化活性(圖2a),ΔG<sub>H</sub>揭示本征活性(圖6a,7);

 

 

 

 

導電性優化:

 

金屬相1T-MoSe?(vs.半導體2H相)提升電荷轉移效率(圖10b-c)。

 

2. 材料體系設計

 

單金屬硒化物:

 

Mo基:B摻雜MoSe?使ΔG<sub>H</sub>從1.93 eV→-0.15 eV(圖11a-b);

 

Ni基:Ni?Se?納米線(η=95 mV@50 mA cm?2)因晶界富集活性位(文獻49);

 

Co基:介孔CoSSe的TOF達3.34 H? s?1(圖13c);

 

多金屬硒化物:

 

NiCoSe中Co摻雜降低ΔG<sub>H</sub>(0.72 eV→0.20 eV),加速Volmer步驟(圖16)。

 

3. 合成方法創新

 

水熱/溶劑熱法:

 

控制形貌(納米花、納米帶,圖8)暴露邊緣活性位;

 

化學氣相沉積(CVD):

 

制備1T/2H混合相MoSe?(導電性提升10倍);

 

電沉積法:

 

原位生長非晶CoSe薄膜,避免高溫硒化相變(實驗部分)。

 

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1. 活性數據(圖11,13,15,16)

 

MoSe?/Bi?Se?異質結(圖15e):

 

酸性介質中η=85 mV@100 mA cm?2(比純MoSe?低215 mV),因界面電子轉移降低R<sub>ct</sub>至28.7 Ω;

 

意義:證實異質界面誘導的電子再分配是提升活性的關鍵。

 

2. 結構表征(圖4,7,14)

 

XPS價態分析(圖4a):

 

MoSe?中Mo<sup>4+</sup>/Mo<sup>6+</sup>比例調控d帶中心,優化H*吸附;

 

DFT計算(圖7,16):

 

Co摻雜NiSe?使H?O吸附能從-0.50 eV→-1.48 eV(堿性介質活性提升3倍);

 

意義:建立“電子結構-吸附能-催化活性”定量關系。

 

3. 穩定性數據(圖11e-f,13e)

 

 

B-MoSe?:10000次CV循環后活性衰減<5%(圖11e);

 

介孔CoSSe:25小時恒流測試(100 mA cm?2)無衰減(圖13e);

 

意義:缺陷工程(Se空位)和介孔結構協同提升穩定性。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的核心價值

技術功能(2.4節)

 

 

原位氫監測:

 

采用H?微電極(型號H2-10)實時檢測陰極表面[H?]梯度(圖1);

 

法拉第效率驗證:

 

同步電流信號與[H?]生成量(公式2),計算FE>95%(圖3)。

 

關鍵發現

 

1.氫關聯路徑量化:

 

在-0.4~-0.69 V電位區間,21.2%電子轉移經由H<sup>*</sup>路徑(圖4);

2.生物膜活性解析:

 

生物陰極表面[H?]在100 μm內衰減19.6%(圖1),證實微生物對H?的快速消耗;

3.電位依賴機制:

 

-0.69 V時H?產率63.6 mL(vs. -0.39 V時0.77 mL),揭示高過電位促進析氫(結果部分)。

 

不可替代性

 

 

傳統方法局限:

 

離線GC無法捕捉瞬態H?生成動力學(秒級響應缺失);

 

Unisense優勢:

 

微米級空間分辨率(10 μm尖端)與秒級時間分辨率聯用,為生物膜內電子轉移路徑提供動態證據。

 

結論

 

1.性能排序:

 

多金屬硒化物(η<sub>10</sub>均值108 mV)>單金屬硒化物(η<sub>10</sub>均值156 mV)(圖18);

 

2.活性調控:

 

異質界面(降低R<sub>ct</sub>)、缺陷工程(優化ΔG<sub>H</sub>)、相變誘導(1T相提升導電性)是三大優化策略;

3.未來挑戰:

 

酸性介質穩定性(Mo基)、堿性介質本征活性(Co基)及規模化制備瓶頸。

 

Unisense技術意義:其微區原位監測能力是解析“電位-H?通量-生物膜活性”耦合機制的唯一工具,為跨尺度催化機理研究提供關鍵技術支撐。

 

圖示關聯:

 

 

圖1:過電位與Tafel斜率測定方法

 

圖2:交換電流密度計算原理

 

圖4:MoSe?的XPS價態分析

 

圖7:CoSe?相變對ΔG<sub>H</sub>影響

 

圖11:B-MoSe?性能與穩定性

 

圖14:W(Se,S)?催化活性

 

圖15:MoSe?/Bi?Se?異質結性能

 

圖16:NiCoSe催化機制

 

圖18:單金屬vs多金屬硒化物性能對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