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ectrode potential regulates phenol degradation pathways in oxygendiffused 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

電極電位調節氧擴散微生物電化學系統中苯酚的降解途徑

來源: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81 (2020) 122663

 

摘要核心發現

 

本研究揭示了電極電位在微氧擴散微生物電化學系統(MES)中對苯酚降解途徑的調控機制:

 

1.效率突破:

 

微氧條件(DO=282±20 μmol/L)下,+0.4 V電極電位使苯酚降解速率提升59%,降解時間縮短至66小時(圖3);

 

2.代謝調控:

 

正電位(0~0.4 V)上調四條關鍵代謝途徑:苯甲酸CoA連接降解、丙酮酸代謝、乙醛酸-二羧酸代謝、糖酵解/糖異生(圖5);

 

3.菌群協同:

 

電流刺激使生物膜中電活性菌(Geobacter) 與苯酚降解菌(PDB) 豐度同步提升(Geobacter從26%→33%,PDB從36%→46%)(圖4B)。

 

 

研究目的

 

1.解析電位-代謝關聯:

 

探究電極電位(-0.4~0.4 V vs. Ag/AgCl)如何調控苯酚降解中間產物及代謝通路;

2.驗證微氧協同效應:

 

明確微氧環境(vs. 嚴格厭氧)對電活性菌功能維持的作用;

3.優化毒性污染物處理:

 

為工業廢水中生物毒性物質(如苯酚)的高效降解提供新策略。

 

研究思路

 

1. 系統構建與條件控制

 

反應器設計:

 

三電極MES系統(工作電極:石墨棒;參比電極:Ag/AgCl),通過PTFE蓋微孔實現可控氧擴散(實驗部分);

 

電位梯度實驗:

 

施加-0.4, -0.2, 0, 0.2, 0.4 V電位,對比苯酚降解動力學(圖3);

 

對照組設置:

 

開電路(MO-OC)、嚴格厭氧(AN)、無菌對照(圖2)。

 

2. 多維度機制解析

 

電化學監測:

 

計時電流法(CA)記錄電流密度,循環伏安法(CV)分析電子轉移活性(圖1);

 

微生物群落:

 

16S rRNA測序分析生物膜/懸浮液菌群結構(圖4);

 

代謝產物追蹤:

 

GC-MS鑒定27種中間代謝物,KEGG通路富集分析(圖5-6)。

 

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1. 電化學性能數據(圖1)

 

數據:

 

微氧系統(MO)電流密度穩定在4±0.2 A/m2,顯著高于厭氧系統(AN)(圖1A);

 

CV曲線顯示MO系統氧化還原峰電流增強,表明電子轉移活性提升(圖1B)。

 

意義:

 

微氧環境維持電活性菌呼吸鏈功能,打破“氧氣抑制EAB”的傳統認知。

 

2. 苯酚降解動力學(圖2-3)

 

數據:

 

微氧+0.4 V電位:66小時完全降解苯酚,速率達4.3 mg/h(圖3);

 

厭氧系統:90小時降解率僅48±8%(圖2)。

 

意義:

 

微氧與正電位協同解決厭氧降解瓶頸,為高毒性廢水處理提供高效路徑。

 

3. 菌群結構與功能(圖4)

 

數據:

 

0 V電位下Geobacter在生物膜中占比33%(vs. 開電路0.9%);

 

PDB(如Acinetobacter, Pseudomonas)豐度提升至46%(圖4B)。

 

意義:

 

電極電位驅動電活性菌與降解菌共生,揭示生物膜內跨界協同新機制。

 

4. 代謝通路調控(圖5-6)

 

數據:

 

0 V電位:乙酸積累量增加(糖酵解通路上調);

 

-0.2 V電位:甲酸生成增強(乙醛酸代謝主導)(圖6)。

 

意義:

 

電位精準調控碳流向,為定向生成高值中間體提供理論依據。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的核心價值

技術原理

 

原位動態監測:

 

采用DO微傳感器(型號MM-Meter)實時監測溶解氧(DO)空間分布(實驗部分);

 

雙參數關聯:

 

同步記錄DO與氧化還原電位(ORP),揭示氧-電位協同效應(結果3.1節)。

 

關鍵發現

 

1.微氧區形成機制:

 

Unisense數據顯示:電極表面DO=0 μmol/L(ORP=-370 mV),而懸浮液DO升至247 μmol/L(ORP=110 mV),證實生物膜內維持厭氧微環境(結果3.1節);

2.氧擴散動力學:

 

DO消耗速率(15小時降至0)與苯酚降解初期速率正相關,解釋降解效率差異(圖2 vs. 圖3);

3.系統穩定性預警:

 

53小時DO突增預示ORP躍變(-244→110 mV),提前預警代謝途徑切換(好氧途徑激活)。

 

不可替代性

 

 

傳統方法局限:

 

離線DO檢測無法捕捉瞬態氧波動,破壞系統密封性;

 

Unisense優勢:

 

秒級響應與空間分辨能力首次揭示MES中氧梯度分布,為“微氧不抑制EAB”提供直接證據。

 

結論

 

1.電位-代謝耦合機制:

 

正電位(>0 V)通過上調四條核心代謝通路,將苯酚降解速率提升59%;

2.微氧-電活性菌共生:

 

氧擴散形成厭氧/好氧分區,Geobacter在電極表面厭氧區維持電子傳遞功能;

3.Unisense電極價值:

 

其原位氧監測能力是解析“電位-氧”協同效應的關鍵,推動MES向復雜廢水處理拓展。

 

應用方向:該策略可推廣至氯酚、硝基苯等難降解污染物處理,Unisense技術為優化反應器氧調控參數提供工具支撐。

 

圖示關聯:

 

 

圖1:電化學性能(CA/CV曲線)

 

圖2:微氧vs.厭氧降解效率對比

 

圖3:電位梯度對苯酚降解的影響

 

圖4:菌群結構(Geobacter/PDB豐度)

 

圖5:代謝通路上調分析(0 V vs. -0.2 V)

 

圖6:電位特異性代謝產物調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