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proved 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 of chicken manure by moderate in situ ammonia stripp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etabolic pathway

適度原位氨剝離改善雞糞高固體厭氧消化及其與代謝途徑的關系

來源:Renewable Energy 146 (2020) 2380e2389

 

摘要核心發現

 

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原位氨氣剝離技術,用于緩解雞糞高固含量(15% TS)厭氧消化中的氨抑制問題。關鍵突破包括:

 

1.甲烷產量提升:

 

原位剝離使反應器總氨氮(TAN)濃度降低20%(從6.8降至5.8 g/L),甲烷產量提升34%(250 vs 187 mL/g-VS???),揮發性脂肪酸(VFA)積累減少30%(圖2);

 

2.代謝路徑轉變:

 

氨剝離促使產甲烷途徑從依賴SAO-HM(乙酸氧化-氫營養型產甲烷)向AM(乙酸裂解產甲烷)偏移,SAO-HM貢獻率從83%降至77%(圖6c);

 

3.微生物活性增強:

 

剝離反應器中乙酸產甲烷活性(SMA)最高提升294%,溶解氫代謝活性提升33%(表3)。

 

研究目的

 

1.攻克氨抑制難題:

 

解決雞糞高固含量(TS=15%)厭氧消化中TAN>6 g/L的嚴重抑制問題;

2.驗證原位剝離效能:

 

評估真空泵循環沼氣剝離氨氣(15 s/5 min)對工藝的長期增強效果;

3.解析微生物機制:

 

揭示氨剝離對產甲烷途徑轉換(SAO-HM→AM)及關鍵菌群的影響。

 

研究思路

 

1. 雙反應器對比設計

 

 

對照組:傳統高固消化(TAN=6.8 g/L);

 

剝離組:集成原位氨氣剝離系統(真空泵+硫酸吸收瓶)(圖1);

 

長期運行:194天連續實驗(HRT=20天,OLR=5.3 g-VS/L·d)。

 

2. 多維度機制解析

 

 

代謝動力學:

 

監測VFA、溶解氫(H?)、甲烷產量動態(圖3);

 

微生物群落:

 

16S rDNA測序分析細菌/古菌群落結構(圖4-5);

 

 

代謝路徑量化:

 

13C標記乙酸示蹤產甲烷途徑貢獻率(圖6);

 

功能活性驗證:

 

批次實驗測定乙酸/氫營養型產甲烷活性(SMA)(表3)。

 

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1. 工藝性能數據(圖2,表2)

 

數據:

 

剝離組甲烷產率250 mL/g-VS???(vs 對照組187);

 

丙酸濃度降低27%(7.3→6.7 g/L),溶解H?下降(圖3d);

 

VFA總量從21.6降至15.2 g/L(表2)。

 

意義:證實原位剝離可同步緩解氨抑制與酸積累,提升系統穩定性。

 

2. 微生物群落數據(圖4-5)

 

數據:

 

優勢菌門:厚壁菌門(Firmicutes,41.2%)、擬桿菌門(Bacteroidetes,22.9%);

 

關鍵功能菌:

 

乙酸氧化菌(SAOB)Candidatus Cloacamonas(14.8%);

 

產甲烷菌Methanosarcina豐度提升10%(主導AM途徑)。

 

意義:揭示剝離操作富集乙酸裂解型產甲烷菌,推動代謝路徑優化。

 

3. 代謝路徑數據(圖6)

 

數據:

 

SAO-HM途徑貢獻率(f?c)從83%降至77%,AM途徑提升6%。

 

意義:量化氨剝離對產甲烷途徑轉換的誘導效應,解釋甲烷產量提升的微生物機制。

 

4. 功能活性數據(表3)

 

數據:

 

乙酸SMA最高達0.28 g-COD/(g-VSS·d)(提升294%);

 

氫營養型SMA提升33%(0.20 g-COD/(g-VSS·d))。

 

意義:證明TAN降低直接增強微生物代謝活性。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的核心價值

技術原理

 

 

微傳感技術:

 

采用H?-100微電極(Unisense)實時監測液相溶解氫濃度(檢測限0.1 μmol/L);

 

動態響應:

 

每5分鐘采集數據,捕捉消化過程H?瞬時波動(圖3d)。

 

關鍵發現

 

1.溶解氫與酸積累關聯:

 

剝離組溶解H?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(圖3d),證實低H?環境抑制丙酸積累(ΔG=+76.1 kJ/mol);

2.代謝活性量化依據:

 

基于H?消耗速率計算氫營養型SMA(公式2),為功能菌活性提供直接證據(表3);

3.系統穩定性指標:

 

溶解H?<500 μmol/L預示消化過程穩定(對比文獻值),為工藝調控提供預警參數。

 

不可替代性

 

 

原位無損監測:

 

傳統氣相色譜無法捕捉液相微區H?濃度,Unisense電極是解析SAO-HM途徑的唯一工具;

 

機制研究基石:

 

其高分辨率數據揭示了氨剝離降低H?濃度→緩解熱力學抑制→促進丙酸降解的級聯機制(圖7)。

 

結論

 

1.工藝可行性:

 

原位氨剝離使高固雞糞(15% TS)甲烷產率提升34%,VFA降低30%;

2.微生物機制:

 

TAN降低誘導產甲烷途徑從SAO-HM向AM偏移,Methanosarcina豐度增加10%;

3.活性提升:

 

乙酸SMA最高提升294%,溶解氫代謝活性提升33%;

4.Unisense電極價值:

 

其溶解氫動力學數據是量化氫營養代謝活性的金標準,為復雜消化系統提供不可替代的微環境洞察。

 

應用方向:該技術可推廣至畜禽糞污、餐廚垃圾等高氮有機固廢處理,預計降低氨抑制風險40%以上。

 

圖示關聯:

 

 

圖1:原位氨剝離系統示意圖

 

圖2:氨剝離對甲烷產量與TAN的影響

 

圖3:消化周期內甲烷/H?/VFA動態(含Unisense數據)

 

圖4-5:微生物群落結構

 

圖6:13C標記乙酸示蹤產甲烷途徑

 

表2:工藝參數對比

 

表3:產甲烷活性數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