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Algal Accumulation Decreases Sediment Nitrogen Removal by Uncoupling Nitrification-Denitrification in Shallow Eutrophic Lakes
藻類聚集通過解耦硝化-反硝化作用降低淺水富營養(yǎng)化湖泊沉積物氮去除能力
來源: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, Volume 54, 2020, Pages 6194-6201
《環(huán)境科學與技術(shù)》第54卷,2020年,第6194-6201頁
摘要內(nèi)容
論文摘要指出,富營養(yǎng)化湖泊中藻類聚集會抑制沉積物氮去除能力。通過太湖現(xiàn)場監(jiān)測和室內(nèi)模擬實驗發(fā)現(xiàn):
1. 藻類聚集導致沉積物嚴重缺氧(氧滲透深度降至0 mm),抑制硝化作用(amoA基因豐度降低10倍),中斷硝酸鹽供應,進而限制反硝化作用。
2. 重度藻聚集(HAA)處理使氮去除率降至173.9 μmol N m?2 h?1(較藻華處理降低79%),且現(xiàn)場監(jiān)測顯示夏季藻聚集期氮去除率驟降90%。
3. 估算表明:若藻類覆蓋太湖10%面積,全湖氮去除率將降至77.2 μmol N m?2 h?1,為藻華增殖創(chuàng)造"營養(yǎng)鹽滯留窗口"。
研究目的
1. 揭示藻類聚集對沉積物硝化-反硝化耦合過程的影響機制。
2. 量化藻類聚集程度與沉積物氮去除率的定量關(guān)系。
3. 評估藻類聚集對淺水富營養(yǎng)化湖泊氮循環(huán)的生態(tài)風險。
研究思路
1. 現(xiàn)場監(jiān)測:2016-2017年每月采集太湖梅梁灣3個站點沉積物柱樣,原位測量氮氣通量(反硝化速率)、水體溶解氧(DO)、硝酸鹽(NO??)和葉綠素a(Chl-a)。
2. 室內(nèi)模擬:設(shè)置4種藻生物量梯度(NAB:無藻;AB:藻華水平30 μg Chl-a/L;LAA:5倍藻華150 μg Chl-a/L;HAA:10倍藻華300 μg Chl-a/L),監(jiān)測30天內(nèi):
? 沉積物氧滲透深度(Unisense微電極)
? 上覆水氮形態(tài)(NH??、NO??、NO??)
? 硝化菌(amoA基因)和反硝化菌(nirS、nosZ基因)豐度
? 氮去除率(氮氣通量)
測量數(shù)據(jù)及其研究意義與來源圖表
1. 沉積物氧滲透深度(圖2)
? 意義:量化藻類分解耗氧強度——HAA處理24小時內(nèi)氧滲透深度降至0 mm并持續(xù)15天(圖2D),證明重度藻聚集引發(fā)長期缺氧。

2. 上覆水氮形態(tài)動態(tài)(圖3)
? 意義:HAA處理出現(xiàn)NH??累積(峰值2.17 mg/L)和后期NO??驟升(1.73 mg/L),反映"缺氧抑制硝化→復氧后硝化恢復"過程。

3. 微生物基因豐度(圖5)
? 意義:HAA處理使硝化菌(amoA)豐度降至NAB處理的61%(0.99×10? vs 1.61×10? copies/g),導致反硝化底物供應中斷。

4. 氮去除率(圖4,圖6)
? 意義:實驗顯示HAA處理氮去除率比AB處理降低79%(173.9 vs 835.6 μmol N m?2 h?1);現(xiàn)場數(shù)據(jù)證實藻聚集期(6-8月)氮去除率降至<10 μmol N m?2 h?1(圖6A)。


5. 全湖尺度估算
? 意義:藻覆蓋率達10%時,全湖氮去除率降至77.2 μmol N m?2 h?1(降低90.8%),顯著增加水體氮滯留風險。
結(jié)論
1. 機制突破:藻類聚集通過耗氧抑制硝化作用(amoA豐度↓),打破硝化-反硝化耦合,導致反硝化"底物饑荒"。
2. 定量關(guān)系:藻生物量每增加5倍(AB→HAA),氮去除率降低79%;現(xiàn)場觀測到藻聚集期氮去除率驟降90%。
3. 生態(tài)風險:藻類覆蓋10%湖面即可使全湖氮去除能力下降90.8%,形成"藻華自維持"的正反饋循環(huán)。
丹麥Unisense電極數(shù)據(jù)的詳細研究意義
測量指標:沉積物氧滲透深度(0-30 mm深度,200 μm分辨率)
設(shè)備:Unisense OX-50微電極(尖端50 μm)連接MM33-2微操縱器和PA2000皮安計
研究意義:
1. 揭示藻類分解的缺氧時空動態(tài):
? 高分辨率(200 μm)顯示HAA處理中氧滲透深度24小時內(nèi)從8.2 mm驟降至0 mm(圖2D),直接驗證藻類聚集引發(fā)沉積物急性缺氧。
? 機制關(guān)聯(lián):缺氧持續(xù)時間與藻生物量正相關(guān)(LAA:10天 vs HAA:15天),解釋硝化菌抑制的時程差異(圖5A)。
2. 定位氧化還原梯度界面:
? 電極檢測到氧濃度最大梯度點(沉積物-水界面),為Fick定律計算擴散通量提供關(guān)鍵邊界條件(dc/dz)。
? 技術(shù)優(yōu)勢:避免傳統(tǒng)分層采樣誤差,準確定位NH??氧化區(qū)(0-2 mm)對缺氧的敏感性(圖3A與圖2D聯(lián)動)。
3. 量化微生物代謝約束:
? 氧滲透深度<2 mm時amoA基因豐度降低>50%(圖5A),建立氧可用性與硝化菌活性的定量關(guān)系(r=0.89, p<0.01)。
? 管理價值:氧滲透深度可作為淺水湖沉積物氮去除潛力的預警指標(>5 mm高活性,<1 mm受抑制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