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Uncovering diversity and metabolic spectrum of animals in dead zone sediments
揭示死區沉積物中動物的多樣性與代謝譜
來源:COMMUNICATIONS BIOLOGY | (2020) 3:106
《通訊-生物學》2020年第3卷第106期
摘要核心內容
研究首次結合地球化學、顯微鏡和RNA測序技術,分析了全球最大死區(波羅的海)沉積物沿氧氣梯度的微型后生動物分類群和代謝功能。發現線蟲在氧氣濃度低于1.8 μmol L?1時仍保持代謝活性,其多樣性和群落結構在低氧區域存在顯著差異,可能與硫化氫(H?S)毒性及其被氧氣或硝酸鹽氧化的潛力相關。浮游動物休眠階段主導后生動物群落,其可能利用細胞色素c氧化酶(COX)作為氧傳感器來解除休眠狀態。研究揭示了動物適應極端環境的機制,這些生物資源對死區氧氣條件改善后的再定殖至關重要。
研究目的
1. 評估死區沉積物中后生動物的多樣性及代謝活性
2. 探究低氧/硫化氫環境對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機制
3. 解析休眠生物(如浮游動物卵)的氧感應策略
研究思路
1. 梯度采樣設計:
? 沿波羅的海氧氣梯度設置4個站點(圖1):
? A站(60米,富氧)、D站(130米,嚴重缺氧)、E站(170米,缺氧含N?O)、F站(210米,缺氧含H?S)
? 采集沉積物巖心(0-2 cm層)和水體樣品

2. 微剖面測量:
? 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沉積物孔隙水的O?、H?S、N?O垂直分布(圖2,表1)


3. 分子分析:
? RNA測序(18S rRNA和mRNA)分析真核生物分類及功能基因(圖3-6)




4. 顯微鏡驗證:
? 形態學鑒定優勢線蟲和浮游動物休眠卵(圖7)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氧氣與硫化物梯度數據(圖2,表1)
? 數據:A站沉積物氧滲透深度7.0 mm,E站僅0.7 mm;D站H?S濃度高達85 μmol L?1(1 cm深度)
? 意義:證實硫化氫與氧氣呈顯著負相關(rho=-0.78, P<0.001),解釋群落結構差異的化學驅動因素
2. 線蟲群落分布(圖4c)
? 數據:富氧站(A)線蟲相對豐度7.64±0.55%,缺氧站(E)為5.43±2.16%;Halomonhystera在E站占比73.9±9.3%
? 意義:揭示線蟲通過硫化氫氧化生態位(如E站反硝化-硫氧化耦合區)或代謝下調適應極端環境
3. 浮游動物休眠機制(圖5)
? 數據:缺氧站(D-F)浮游動物休眠卵中COX亞基I(IPR000883)表達量高
? 意義:COX可能作為氧傳感器,觸發休眠卵在氧氣恢復時孵化,形成"種子庫"
4. 代謝功能基因(圖5-6)
? 數據:缺氧站線蟲表達糖酵解酶(如丙酮酸激酶)和應激蛋白(如HSP20);富氧站富集轉錄/翻譯相關蛋白
? 意義:證實動物通過厭氧代謝和代謝停滯策略在死區存活
結論
1. 線蟲適應性:在缺氧/硫化氫環境中通過生態位分化(如硫氧化區)或代謝下調存活,Halomonhystera和Sabatieria為優勢耐受屬
2. 休眠策略:浮游動物(如Bosmina和輪蟲)以休眠卵形式積累,COX亞基I可能介導氧感應孵化機制
3. 生態啟示:死區沉積物存在活躍的動物群落和休眠"種子庫",為環境恢復后的再定殖提供生物資源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
1. 高分辨率原位監測:
? 微米級垂直剖面揭示O?、H?S、N?O的耦合關系(圖2e-h),如E站N?O峰值(471 nmol L?1)與H?S氧化區的重疊
? 精準定位氧化還原界面(如O?滲透深度僅0.7 mm),避免采樣擾動導致的誤差
2. 支撐動物生存機制解析:
? 證實線蟲在極低氧濃度(≤1.8 μmol L?1)下的代謝活性,挑戰傳統死區無生命的認知
? 揭示H?S毒性閾值(>14 μmol L?1)對群落的抑制作用,解釋D站低多樣性的原因
3.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指示:
? N?O熱點指示反硝化-硫氧化耦合過程,為動物提供低毒微生境(如E站)
? O?-H?S負相關量化硫化物對動物分布的調控作用,為群落模型提供關鍵參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