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trogen loss process in hypoxic seawater based on the culture experiment  

基于培養實驗的低氧海水氮損失過程研究  

來源: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52 (2020) 110912

《海洋污染通報》第152卷(2020年),文章編號110912

 

摘要核心內容

 

研究通過實驗室培養實驗模擬不同溶解氧條件(厭氧、低氧、富氧),揭示低氧海水中溶解無機氮(DIN)的轉化機制與氮損失路徑。結果表明:  

1. 三階段氮轉化:  

   ? 第一階段:以異化硝酸鹽還原為銨(DNRA)和反硝化為主  

 

   ? 第二階段:厭氧氨氧化(anammox)和反硝化共同作用  

 

   ? 第三階段:厭氧氨氧化主導氮損失,并與沉積物礦化輸入達到平衡  

 

2. 全球氮損失估算:基于穩定階段數據,推算全球海洋低氧區(OMZs)年氮損失量為240-260 Tg(百萬噸),高于此前認知。  

 

研究目的

 

1. 闡明低氧海水中氮損失的主要反應類型、速率及貢獻比例  

2. 量化不同溶解氧條件下DIN(NO??、NO??、NH??)的轉化路徑  

3. 評估全球海洋OMZs的氮損失總量  

 

研究思路

 

1. 實驗設計:  

   ? 采集膠州灣沉積物與海水(圖2),構建三組培養系統(圖3):  

 

     ? 系統1(厭氧):通入N?(DO≈0.60 mg/L)  

 

     ? 系統2(低氧):自然狀態(DO≈5.82 mg/L)  

 

     ? 系統3(富氧):通入空氣(DO≈7.82 mg/L)  

 

   ? 監測64天,每48小時采樣分析DIN變化  

 

 

2. 多參數同步監測:  

   ? DO、pH動態(圖4)  

 

   ? DIN(NH??、NO??、NO??)濃度時序變化(圖5)  

 

   ? H?S濃度垂直分布(Unisense微電極測量,圖6)  

 

   ? PO?3?濃度變化(圖8)  

 

 

 

 

3. 機制解析:  

   ? 結合反應動力學(如一級反應方程)與底物消耗/積累規律  

 

   ? 通過磷酸鹽釋放反推沉積物礦化輸入(Redfield比率N:P=16:1)  

 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
 

1. DO與pH動態(圖4)  

   ? 數據:系統1(厭氧)DO均值0.60 mg/L,pH均值8.53;系統2(低氧)DO 5.82 mg/L,pH 7.97  

 

   ? 意義:驗證培養系統氧分壓控制有效性,pH差異反映CO?溶解/逸出機制  

 

2. DIN濃度時序變化(圖5)  

   ? 數據:  

 

     ? 厭氧系統(系統1)NH??濃度波動顯著(最高13.08 μmol/L)  

 

     ? NO??在12-14天降至穩態(≈1 μmol/L)  

 

     ? NO??在厭氧系統平均濃度(0.22 μmol/L)顯著高于富氧系統(0.08 μmol/L)  

 

   ? 意義:揭示DNRA在厭氧條件下優先發生,而富氧系統以硝化/反硝化主導  

 

3. H?S分布(圖6)  

   ? 數據:厭氧系統H?S濃度高1 μmol/L(SO?2?還原產物)  

 

   ? 意義:證實硫循環對氮轉化的潛在影響(如自養反硝化)  

 

4. PO?3?釋放(圖8)  

   ? 數據:厭氧系統PO?3?釋放速率(0.02 μmol/(L·d))高于富氧系統  

 

   ? 意義:通過P釋放反推沉積物礦化輸入DIN量,支撐氮平衡計算  

 

結論

 

1. 氮損失主導路徑:  

   ? 厭氧條件:DNRA(貢獻率40%)→ 反硝化(60%)→ anammox(后期主導)  

 

   ? 富氧條件:好氧反硝化主導  

 

2. 全球氮損失量:OMZs年損失240-260 Tg,表明當前氮預算低估厭氧環境損失  

3. 管理啟示:低氧區擴張將加劇氮循環失衡,需關注OMZs的氮損失機制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

 

研究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系統原位測定水柱H?S濃度(圖6),其核心價值在于:  

1. 高分辨率原位監測:  

   ? 以毫米級精度獲取H?S垂直剖面(4 cm水表至沉積物界面)  

 

   ? 避免采樣擾動,準確反映硫還原產物空間分布  

 

2. 揭示硫-氮耦合機制:  

   ? H?S濃度差異(厭氧系統高1 μmol/L)證實硫酸鹽還原(SO?2?→H?S)在厭氧環境活躍  

 

   ? 排除H?S抑制效應(濃度<抑制閾值0.33 mmol/L),明確anammox可正常進行  

 

3. 支撐氮損失路徑解析:  

   ? 低H?S濃度表明自養反硝化(以S為電子受體)貢獻微弱  

 

   ? 聚焦DNRA/anammox主導的氮損失機制,簡化模型計算  

 

科學價值:Unisense電極提供關鍵環境參數(H?S),厘清硫循環對氮轉化的干擾,為建立純凈氮損失模型提供實證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