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trogen budget at sediment-water interface altered by sediment dredging and settling particles: Benefits and drawbacks in managing eutrophication  

沉積物疏浚與沉降顆粒對沉積物-水界面氮收支的影響:富營養(yǎng)化治理中的利弊  

來源: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, 406 (2021) 124691

《危險材料雜志》,第406卷,2021年,文章編號:124691

 

摘要內(nèi)容

 

論文摘要指出,沉積物疏浚是控制湖泊內(nèi)部氮負荷的常用方法,但其綜合效果尚不明確。本研究通過模擬太湖(淺水富營養(yǎng)化湖泊)沉積物疏浚,利用原位沉積柱培養(yǎng)實驗,探討了疏浚對沉積物-水界面(SWI)氮收支的長期影響,并評估了沉降顆粒(SP)在疏浚后氮循環(huán)恢復(fù)中的作用。結(jié)果表明:  

1. 疏浚的積極作用:降低沉積物有機質(zhì)和總氮含量,改善SWI氧化還原環(huán)境,減緩氮礦化、反硝化和厭氧氨氧化(anammox)速率,減少無機氮釋放通量。  

2. 沉降顆粒的負面影響:富含新鮮有機質(zhì)和氮的SP加速了SWI氮循環(huán)過程的恢復(fù),削弱了疏浚對內(nèi)部氮釋放的長期控制效果。  

3. 治理建議:為維持疏浚對內(nèi)部氮負荷的長期控制效果,需結(jié)合流域管理減少顆粒物輸入和沉降。  

 

研究目的

 

1. 綜合評估疏浚效果:量化疏浚對沉積物-水界面氮循環(huán)過程(礦化、反硝化、厭氧氨氧化、固氮)及氮收支的長期影響。  

2. 明確沉降顆粒的作用:揭示SP在疏浚后沉積物氮循環(huán)恢復(fù)中的驅(qū)動機制。  

3. 指導(dǎo)富營養(yǎng)化治理:為優(yōu)化沉積物疏浚工程提供科學依據(jù)。  

 

研究思路

 

1. 實驗設(shè)計:  

   ? 采集太湖梅梁灣240個原位沉積柱(直徑9 cm,深度60 cm)。  

 

   ? 模擬疏浚:移除表層30 cm沉積物(基于實際工程深度),剩余25 cm作為疏浚組(D);未疏浚組(ND)保留表層25 cm。  

 

   ? 沉降顆粒處理:部分沉積柱覆蓋18μm尼龍網(wǎng)(NDS、DS組)以阻斷SP輸入,其余暴露于自然沉降(ND、D組)。  

 

   ? 原位培養(yǎng):在太湖湖底(水深~2 m)進行為期1年的培養(yǎng),定期采樣分析。  

 

2. 四組處理:ND(未疏浚)、D(疏浚)、NDS(未疏浚+SP)、DS(疏浚+SP)。  

3. 測量指標:  

   ? 沉積物/SP理化性質(zhì):含水率(WC)、燒失量(LOI,代表有機質(zhì))、總氮(TN)、銨態(tài)氮(NH??-N)、硝態(tài)氮(NO??-N)、亞硝態(tài)氮(NO??-N)——圖1。  

 

   ? SWI氧化還原環(huán)境:溶解氧(DO)濃度及氧滲透深度(OPD)——圖2(Unisense微剖面系統(tǒng)測量)。  

 

   ? 孔隙水氮分布:高分辨率滲析裝置(HR-Peeper)測定NH??-N濃度剖面——圖4。  

 

   ? 界面氮通量:靜態(tài)培養(yǎng)法計算NH??-N、NO??-N、NO??-N擴散通量——圖5。  

 

   ? 微生物過程速率:  

 

     ? 反硝化與厭氧氨氧化:1?N標記連續(xù)流培養(yǎng)+膜進樣質(zhì)譜(MIMS)——圖7a-b。  

 

     ? 固氮作用:乙炔還原法——圖7c。  

 

4. 氮收支核算:結(jié)合上述過程速率,量化SWI的氮收支——表1及圖8。  

 

 

測量數(shù)據(jù)及其研究意義

 

1. 沉積物/SP理化性質(zhì)(圖1):  

   ? 意義:SP的有機質(zhì)(LOI平均8.81% vs. SS 6.70%)和TN(2985 vs. 2047 mg/kg)顯著高于表層沉積物,表明SP是外部氮負荷的重要載體,直接影響疏浚后沉積物氮循環(huán)的恢復(fù)。  

 

2. SWI氧化還原環(huán)境(圖2):  

   ? 意義:疏浚后OPD增加(3.2→9 mm)、DO上升,改善氧化環(huán)境,抑制NH??-N釋放;SP沉降降低DO(NDS組DO=2.13 mg/L),促進厭氧環(huán)境和氮釋放。  

 

3. 孔隙水NH??-N剖面(圖4):  

   ? 意義:疏浚初期深層沉積物暴露導(dǎo)致NH??-N升高,但長期受抑制;SP輸入顯著提升孔隙水NH??-N濃度(尤其在夏季),加速氮礦化。  

 

4. 界面氮通量(圖5):  

   ? 意義:疏浚減少NH??-N釋放通量(年均27.2 vs. ND組更高),但SP沉積使其回升(DS組峰值221.4 mg m?2 d?1),證明SP削弱疏浚效果。  

 

5. 微生物過程速率(圖7):  

   ? 反硝化與厭氧氨氧化:疏浚顯著降低反硝化(14.2 vs. ND組31.3 μmol N m?2 h?1)和厭氧氨氧化速率;SP促進恢復(fù)(DS組反硝化升至40.2 μmol N m?2 h?1)。  

 

   ? 固氮作用:疏浚抑制固氮(0.10 vs. ND組0.80 μmol N m?2 h?1),SP部分恢復(fù)。  

 

6. 氮收支(表1,圖8):  

   ? 意義:量化顯示疏浚減少梅梁灣氮損失(642.1 vs. ND組1946.2 t/年),但SP大幅增加損失(DS組3635.2 t/年),且SP使無機氮通量貢獻率升至84%,凸顯外部輸入對治理效果的干擾。  

 

結(jié)論

 

1. 疏浚的利弊:  

   ? 利:降低沉積物有機質(zhì)和氮含量,改善SWI氧化還原環(huán)境,減少NH??-N釋放通量。  

 

   ? 弊:抑制反硝化、厭氧氨氧化和固氮作用,減少微生物氮去除能力。  

 

2. 沉降顆粒的作用:富含新鮮有機質(zhì)和氮的SP加速氮循環(huán)恢復(fù),抵消疏浚對內(nèi)部氮釋放的抑制效果。  

3. 治理建議:疏浚工程需結(jié)合流域措施(如構(gòu)建前置庫、緩沖帶)減少顆粒物輸入與沉降,以維持長期效果。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數(shù)據(jù)的詳細解讀

 

測量指標:溶解氧(DO)濃度及氧滲透深度(OPD)  

設(shè)備:Unisense微剖面系統(tǒng)(分辨率0.05 mm)  

研究意義:  

1. 揭示氧化還原微環(huán)境變化:  

   ? 疏浚后OPD從3.2 mm增至9 mm,DO濃度上升(D組6.20 vs. ND組5.39 mg L?1),證明疏浚暴露深層缺氧沉積物,增強SWI氧化條件(圖2)。  

 

   ? 生態(tài)意義:氧化環(huán)境抑制沉積物NH??-N釋放(圖5a),但高DO抑制反硝化(需缺氧條件),解釋疏浚后氮去除率下降(圖7a-b)。  

 

2. 量化SP的耗氧效應(yīng):  

   ? SP沉降導(dǎo)致NDS組DO降至2.13 mg/L,OPD≤3.2 mm(圖2),因SP含高活性有機質(zhì)(LOI 8.81%),微生物分解耗氧。  

 

   ? 生態(tài)意義:缺氧環(huán)境促進氮礦化和NH??-N積累(圖3b, 4),增加氮釋放風險(圖5a)。  

 

3. 關(guān)聯(lián)氮轉(zhuǎn)化過程:  

   ? DO與NH??-N釋放通量呈顯著負相關(guān)(圖6),證明低氧環(huán)境通過促進有機質(zhì)礦化驅(qū)動氮釋放。  

 

   ? 機制闡釋:Unisense數(shù)據(jù)直接驗證了“氧化還原條件調(diào)控氮形態(tài)轉(zhuǎn)化”的理論,為疏浚和SP影響氮收支的機制提供關(guān)鍵證據(j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