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trytis cinerea induces local hypoxia in Arabidopsis leaves

灰葡萄孢菌誘導擬南芥葉片局部缺氧

來源:New Phytologist (2021) 229: 173–185

 

1. 摘要核心內容

 

本研究首次揭示灰霉菌(Botrytis cinerea)感染擬南芥葉片時,通過增強植物呼吸作用導致局部耗氧,誘導缺氧微環境:

 

缺氧誘導機制:灰霉菌感染區呼吸速率升高3倍(圖2d),局部氧濃度從18%降至<2%(圖2b),激活植物缺氧響應通路。

 

分子樞紐作用:缺氧穩定ERF-VII轉錄因子(如RAP2.12),促進其核定位(圖3),增強植物抗病性;ERF-VII五重突變體(erfvii)病斑面積擴大。

 

 

特異性誘導:該現象僅見于壞死性真菌(灰霉菌、鏈格孢),而在半活體營養型細菌(Pseudomonas syringae)中未出現。

 

2. 研究目的

 

驗證病原體誘導缺氧假說:探究灰霉菌感染是否在葉片中創造局部缺氧環境。

 

解析ERF-VII蛋白穩定機制:明確缺氧是否穩定ERF-VII轉錄因子(如RAP2.12)。

 

闡明抗病性調控通路:揭示缺氧-ERF-VII通路在植物抵御灰霉菌中的作用。

 

3. 研究思路

 

病原體與處理設計:

 

對比灰霉菌(壞死性真菌)、鏈格孢(壞死性真菌)和丁香假單胞菌(半活體細菌)。

 

添加植物防御誘導子(flg22、OGs)和激素(ABA、乙烯抑制劑1-MCP)作為對照。

 

多維度檢測:

 

缺氧標志物:qPCR檢測缺氧響應基因(ADH1, HRE2);pPCO1:GUS報告系統定位缺氧區域(圖2a)。

 

氧氣動力學:Unisense OXR50微電極(丹麥PyroScience)原位測量葉片氧濃度(圖2b)。

 

蛋白定位: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RAP2.12-GFP亞細胞分布(圖3)。

 

生理指標:呼吸速率測定(圖2d);乙烯產量檢測(圖4a)。

 

遺傳材料驗證:

 

ERF-VII功能缺失突變體(erfvii)與過表達株系(35S:Δ-RAP2.12)。

 

灰霉菌敏感突變體(pad3)。

 

4. 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(1) 局部缺氧證據(圖2)

 

數據來源:Unisense微電極(OXR50)原位穿刺測量。

 

發現:

 

灰霉菌感染區氧濃度從18%驟降至<2%(圖2b),而呼吸速率升高3倍(圖2d)。

 

pad3突變體缺氧發生更快,與病斑擴展速度正相關(圖2e)。

 

意義:首次證明壞死性真菌通過增強寄主呼吸耗氧誘導局部缺氧。

 

(2) ERF-VII蛋白穩定化(圖3)

 

數據來源:RAP2.12-GFP熒光定位(Zeiss Airyscan共聚焦顯微鏡)。

 

發現:

 

感染區RAP2.12-GFP核內熒光強度增加2.5倍(圖3b),表明缺氧穩定ERF-VII并促進核定位。

 

erfvii突變體病斑面積擴大40%,證實ERF-VII的抗病功能。

 

意義:建立"病原體感染→缺氧→ERF-VII穩定→抗病基因激活"的直接關聯。

 

(3) 信號通路特異性(圖4-7)

 

數據來源:qPCR(基因表達)、GUS染色(缺氧報告)、乙烯測定(GC)。

 

發現:

 

乙烯雖誘導產生(圖4a),但抑制劑1-MCP不影響缺氧響應基因(圖4c),表明缺氧獨立于乙烯通路。

 

ABA可誘導ADH1但灰霉菌感染中ABA水平未升高(圖6b),排除ABA主導缺氧響應。

 

防御誘導子(flg22/OGs)不誘發缺氧(圖7)。

 

意義:灰霉菌特異性通過代謝耗氧(非激素或防御信號)誘導缺氧。

 

5. 核心結論

 

局部缺氧機制:灰霉菌通過增強寄主呼吸耗氧,在感染區創造缺氧微環境(氧濃度<2%)。

 

ERF-VII樞紐作用:缺氧穩定ERF-VII轉錄因子(如RAP2.12),促進其核定位并激活抗病基因。

 

通路特異性:該過程獨立于乙烯、ABA及防御誘導子信號,由病原體直接代謝干擾驅動。

 

生態意義:缺氧可能利于真菌代謝寡聚半乳糖醛酸(OGs),但同步激活植物抗病防線(圖8)。

 

6.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解讀

技術原理與方法

 

設備型號:FireStingO?光纖氧測量系統(PyroScience)配合OXR50針式微電極(尖端直徑50μm)。

 

實驗設計:

 

微電極通過Unisense MM33微操縱器精準插入葉片感染區(圖2b)。

 

實時記錄氧分壓(kPa)與溫度(TDIP15探頭校正)。

 

空間分辨率:單點穿刺測量,定位精度±10μm。

 

關鍵發現與意義

 

缺氧的直接證據:

 

定量數據:感染區氧濃度從18.0±0.5%降至1.8±0.3%(圖2b),提供病原體誘導缺氧的首個原位證據。

 

時間動態:pad3突變體在24hpi即達缺氧閾值(<5%),而野生型需48h(圖2e),揭示缺氧速度與感病性正相關。

 

意義:推翻"葉片完全通氣"的固有認知,確立局部缺氧為新型病原體-寄主互作特征。

 

技術優勢解析:

 

原位無損:微電極穿刺避免組織破壞,真實反映活體微環境氧動態。

 

高靈敏度:檢測限0.05% O?,精準捕捉近無氧狀態(圖2b)。

 

時空特異性:鎖定感染中心區(直徑<2mm),排除周邊組織干擾。

 

生理關聯:結合呼吸速率數據(圖2d),證實耗氧增加是缺氧主因。

 

生物學啟示:

 

代謝戰視角:灰霉菌通過"呼吸競賽"消耗局部氧氣,創造利于自身生長的缺氧微環境。

 

雙刃劍效應:缺氧雖可能促進真菌代謝OGs,但同步激活植物ERF-VII防御通路(圖8)。

 

育種新靶點:ERF-VII穩定化策略(如修飾N-degron通路)或可增強作物抗病性。

 

總結

 

本研究通過整合Unisense微電極技術與分子遺傳學手段,揭示灰霉菌感染通過"呼吸競賽"在植物葉片創造局部缺氧微環境,穩定ERF-VII轉錄因子并激活抗病通路。丹麥Unisense電極提供的高分辨率原位氧數據是該研究的基石:

 

技術貢獻:50μm針式電極實現活體組織精準穿刺,直接量化病原體誘導的氧動態變化。

 

理論突破:確立"局部缺氧"為植物-病原體互作新維度,拓展了缺氧生物學的研究范疇。

 

應用前景:ERF-VII通路可作為抗病育種靶點,微電極技術為抗逆表型篩選提供可靠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