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ghly enriched anammox within anoxic biofilms by reducing suspended sludge biomass in a real-sewage A2/O process

通過在實際污水 A2 O 工藝中減少懸浮污泥生物量,在缺氧生物膜中高度富集厭氧氨氧化

來源:Water Research 194 (2021) 116906

 

一、摘要概述

 

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缺氧生物膜載體與懸浮污泥對亞硝酸鹽(NO??)競爭差異的主流厭氧氨氧化(anammox)富集新策略。通過在真實市政污水的A2/O工藝中開展500天實驗,發現缺氧生物膜載體中anammox菌(Ca. Brocadia)豐度(0.74%-4.34%)顯著高于懸浮污泥(0.03%-0.08%)(P<0.001)。批次實驗證實,anammox通過耦合部分反硝化(NO??→NO??)實現高效脫氮。當懸浮污泥意外流失時,anammox菌進一步富集。宏基因組分析揭示,生物膜中Ca. Brocadia是硝酸鹽還原酶基因(narG)的主要貢獻者,促進NO??→NO??轉化,增強anammox對NO??的競爭力。最終工藝出水平均總氮(TN)為8.9±1.0 mg N/L,適用于市政污水廠(30-50 mg NH??-N/L)的常規氮濃度范圍。

二、研究目的

 

解決主流anammox應用瓶頸:克服anammox菌在低氨氮污水中富集難、易受亞硝酸鹽氧化菌(NOB)競爭抑制的難題。

 

開發原位富集技術:避免傳統接種成熟anammox污泥的工程復雜性,探索通過調控懸浮污泥量實現anammox自發富集。

 

解析生物膜與懸浮污泥的生態位差異:闡明缺氧生物膜載體促進anammox富集的微生物機制。

 

三、研究思路

1. 反應器設計與操作

 

改良A2/O工藝:在缺氧區填充30%生物膜載體,處理實際市政污水(HRT=10.1 h)。

 

三階段實驗:

 

Phase I:常規運行,驗證工藝穩定性。

 

Phase II:意外懸浮污泥流失(MLVSS從2873降至534 mg/L),觀察anammox響應(圖1)。

 

 

Phase III:降低進水氨氮(46.1→29.0 mg N/L),驗證低氮負荷下的脫氮性能(圖1a)。

 

2. 關鍵驗證實驗

 

批次測試:對比生物膜載體、懸浮污泥及其混合體系的氮轉化路徑(圖3)。

 

 

微生物分析:qPCR定量anammox豐度(圖2b,c);16S rRNA測序和宏基因組解析群落結構與功能基因(圖4,5)。

 

 

 

 
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1. anammox富集與脫氮性能(圖2)

 

數據:缺氧生物膜中anammox豐度達4.34%(qPCR),貢獻68%-73.4%的脫氮(批次測試)。

 

意義:證實生物膜載體是anammox的核心生態位,為工藝設計提供依據。

 

圖表來源:圖2(豐度與活性)、圖3(氮轉化曲線)。

 

2. 懸浮污泥流失的意外效應(圖1, 圖2b)

 

數據:懸浮污泥流失后,生物膜中anammox豐度從0.74%升至4.34%(P<0.001)。

 

意義:懸浮污泥減少削弱了其nirK介導的NO??→N?反硝化路徑,緩解對anammox的NO??競爭(圖5)。

 

圖表來源:圖1(污泥濃度變化)、圖2b(豐度對比)。

 

3. 功能基因分布(圖5)

 

數據:生物膜中narG(硝酸鹽還原酶)基因豐度顯著高于懸浮污泥(3618 vs. 6314 hits),且主要關聯Ca. Brocadia。

 

意義:揭示anammox菌自身具備NO??→NO??能力,形成"部分反硝化→anammox"自耦合脫氮路徑。

 

圖表來源:圖5(酶基因分布)。

 

4.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(2.3節)

 

測量指標:

 

溶解氧(DO):實時監測缺氧區DO<0.03 mg/L(批次測試),確保嚴格缺氧環境。

 

氧化亞氮(N?O):檢測液相N?O濃度。

 

研究意義:

 

嚴格缺氧控制:Unisense微電極(型號未注明)提供高精度DO監測(分辨率未說明),驗證了缺氧生物膜內微環境(DO<0.03 mg/L)是anammox活性的關鍵條件。

 

溫室氣體管控:N?O濃度全程未檢出(檢測限未說明),證實工藝無強溫室氣體排放風險,為低碳污水處理提供數據支持。

 

工藝優化價值:DO微電極數據指導了批次測試中氮轉化動態的精準解析(如NO??積累峰15.5 mg N/L,圖3a)。

 

五、結論

 

缺氧生物膜是anammox富集核心:載體表面形成微氧隔絕區,富集Ca. Brocadia(相對豐度4.34%),主導NO??→NO??→N?路徑。

 

懸浮污泥調控是關鍵:減少懸浮污泥量可削弱其nirK介導的NO??競爭,提升anammox活性。

 

工程應用潛力:工藝出水平均TN=8.9 mg/L,適用于市政污水廠主流脫氮,無需外接種anammox菌。

 

六、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
1. 技術優勢

 

原位高分辨監測:Unisense DO微電極直接浸入生物膜界面,克服傳統DO探頭因膜阻力導致的響應延遲,精準捕捉微米級氧梯度(如批次測試中DO<0.03 mg/L的維持)。

 

N?O排放預警:電極實時監測液相N?O,避免GC分析的滯后性,為工藝低碳運行提供即時反饋。

 

2. 研究意義拓展

 

機制驗證:DO數據證實缺氧生物膜內"厭氧微環境"是anammox富集的先決條件(圖3a)。

 

工藝優化標尺:N?O零積累數據支持工藝環境友好性認證,助力污水處理廠碳足跡核算。

 

顛覆傳統認知:傳統認為反硝化必然伴隨N?O釋放,本研究通過Unisense數據證實anammox耦合部分反硝化可實現近零N?O排放。

 

3. 行業價值

 

推動在線控制:Unisense電極的高頻監測特性適用于未來開發DO/N?O反饋控制系統,優化曝氣策略。

 

標準化應用:為《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》中污水處理N?O監測提供技術范本。

 

總結

 
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等多維數據證實:減少懸浮污泥量可強化缺氧生物膜內anammox富集,形成自持式"部分反硝化-anammox"脫氮路徑。未來需結合脈沖曝氣等技術優化生物膜傳質,推動該技術在市政污水廠的規模化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