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Constraining nitrification by intermittent aeration to achieve methane-driven ammonia recovery of the mainstream anaerobic effluent
通過間歇曝氣限制硝化作用, 以實現主流厭氧污水的甲烷驅動氨回收
來源: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95 (2021) 113103
一、摘要概述
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甲烷氧化菌(MOB)同化作用的厭氧出水氨回收新策略。通過380天的長期實驗發現,采用間歇曝氣模式(DO: 0.1–1.6 mg·L?1)可有效抑制氨氧化菌(AOB)活性,同時富集MOB(如Methylomonas屬,占比20.7%),實現厭氧出水中氨氮的近乎完全去除(100%)。MOB通過同化作用將氨轉化為菌體蛋白(含量達35.5%),驗證了甲烷驅動的氨回收與蛋白質生產的可行性。間歇曝氣通過調控溶解氧(DO)濃度,解決了傳統硝化-反硝化路徑的氮損失問題,為厭氧出水資源化提供了新思路。
二、研究目的
解決厭氧工藝瓶頸:針對主流厭氧處理產生的低品質沼氣(CH?含量低)和溶解甲烷排放問題,探索甲烷資源化利用路徑。
實現氨回收:將厭氧出水中的氨(10–50 mg·N·L?1)轉化為高附加值菌體蛋白,替代傳統脫氮工藝的氮氣排放。
調控微生物競爭:通過DO控制抑制AOB活性,促進MOB對氨的同化吸收。
三、研究思路
1. 反應器設計與操作
四階段長期實驗(圖1):

Phase 1(批式啟動):接種污泥預培養。
Phase 2(連續流,DO<0.2 mg·L?1):低氧環境富集MOB(Methylomagnum)。
Phase 3(連續曝氣,DO=2–4 mg·L?1):高氧激活AOB,導致硝酸鹽積累。
Phase 4(間歇曝氣):0.5 h/d(Phase 4a)和1 h/d(Phase 4b)曝氣,DO=0.1–1.6 mg·L?1,抑制AOB并富集Methylomonas。
血清瓶驗證實驗:對比添加CH?組與無CH?組,證實MOB同化作用主導氨去除(圖4)。

2. 微生物機制解析
競爭調控:低DO下MOB對氧的親和力高于AOB,抑制硝化作用(4.2節)。
同化路徑:MOB通過氧化氨→亞硝酸鹽→同化還原途徑吸收氨(pmoAB、hao、nirB基因高表達,圖5B)。
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長期實驗性能(圖2)

數據:Phase 4b氨氮去除率100%,總氮去除速率5.84±0.05 mg·N·L?1·d?1。
意義:間歇曝氣模式下DO動態變化(圖3)創造AOB抑制窗口(17.4 h/d的DO<0.2 mg·L?1),為工藝優化提供關鍵參數。

圖表來源:圖2(氮濃度變化)、圖3(DO曲線)。
2. 血清瓶實驗(圖4)
數據:添加CH?組氨氮去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(蛋白含量35.5% vs. 23.3%),無硝態氮積累。
意義:直接證實MOB同化是氨去除主要途徑,且碳氮同化比(1:0.15)符合MOB代謝特征。
圖表來源:圖4A-E(氮轉化與氣體消耗)。
3. 微生物群落與功能(圖5)
數據:Phase 4中Methylomonas相對豐度20.7%,氮同化基因(nasA、nirB)高表達。
意義:揭示MOB主導的氨同化分子機制,解釋間歇曝氣對AOB的抑制效應(Ellin6067豐度降至0.7%)。
圖表來源:圖5A(屬水平群落)、圖5B(氮代謝通路)。
4.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(2.3節)
測量指標:溶解氧(DO)濃度實時監測。
數據意義:
高精度DO控制:Unisense DO微電極(型號DO25)提供秒級分辨率數據(圖3),精準捕捉間歇曝氣期間的DO動態(0.1–1.6 mg·L?1)。
抑制AOB的關鍵依據:證實低氧時段(DO<0.2 mg·L?1占全天72.5%)是抑制AOB活性的核心條件(圖3)。
工藝優化價值:為間歇曝氣時長(0.5 h/d vs. 1 h/d)的優化提供實時數據支持,推動工程化應用。
五、結論
間歇曝氣的核心作用:通過調控DO抑制AOB,促進MOB富集(Methylomonas),實現厭氧出水氨氮100%去除。
甲烷驅動氨回收:MOB同化作用將氨轉化為菌體蛋白(含量35.5%),驗證了“氨→蛋白”資源化路徑的可行性。
應用潛力:為厭氧出水處理提供低能耗(無需額外碳源)、高附加值(蛋白生產)的新技術,間歇曝氣策略可推廣至實際工程。
六、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1. 技術優勢
原位實時監測:Unisense DO微電極直接浸入液相,避免傳統DO探頭因膜阻力導致的響應延遲,精準反映生物膜微環境氧動態。
抑制窗口量化:數據證實DO<0.2 mg·L?1的持續時間占比(72.5%)是抑制AOB的關鍵閾值(圖3),為工藝控制提供量化標準。
2. 研究意義拓展
機制驗證工具:結合微生物數據(圖5),明確低DO下MOB與AOB的競爭關系,推翻“高氧促進硝化”的傳統認知。
工藝放大基石:秒級DO數據為反應器流態設計(如生物膜厚度、曝氣周期)提供理論依據,降低中試試錯成本。
3. 行業價值
推動在線控制:Unisense電極的高頻監測特性支持未來開發DO反饋式曝氣控制系統,提升工藝穩定性。
溫室氣體管控:實時DO數據優化可減少N?O潛在排放(本研究通過GC驗證無N?O積累),助力碳中和目標。
總結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精準捕捉DO動態,揭示了間歇曝氣通過低氧窗口抑制AOB、激活MOB同化氨的機制,為厭氧出水的甲烷驅動氨回收提供了技術與理論支撐。未來需進一步優化曝氣模式(如高頻脈沖曝氣)并探索蛋白產物的資源化應用路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