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full-scale municipal aerobic granular sludge
全尺寸市政好氧顆粒污泥排放的一氧化二氮
來源:Water Research 198 (2021) 117159
一、摘要概述
本研究通過 7個月連續監測 荷蘭Dinxperlo污水處理廠全規模好氧顆粒污泥(AGS)工藝(Nereda®反應器)的N?O排放,發現:
平均排放因子:0.33%(即0.33%的進水總氮以N?O形式排放),年排放因子估值為0.25%-0.30%(圖5)。

季節影響:冬季低溫(<14°C)時排放因子變異性增大(最高達2.5%),夏季穩定在0-0.5%(圖6,9)。


工藝調控效應:調整工藝控制策略(如固定DO設定值)可使排放因子降至0.15%(圖13)。

雨水事件影響:雨天流量(RWF)下排放因子降至0.09%,且后續干天流量(DWF)批次排放持續降低(圖8,14)。


技術亮點:結合 液相N?O傳感器(Unisense) 與尾氣分析,首次揭示AGS工藝中N?O動態產生/消耗機制(圖11)。

二、研究目的
量化排放:測定全規模AGS工藝的長期N?O排放因子(引言)。
關鍵因素解析:探究溫度、雨水事件、工藝控制對N?O排放的影響(4.2-4.4節)。
機制驗證:明確硝化/反硝化路徑對N?O生成的貢獻(4.3節)。
工藝優化:提出低N?O排放的運行策略(4.4節)。
三、研究思路
1. 監測對象與周期
地點:荷蘭Dinxperlo污水處理廠(3座Nereda®反應器,處理規模11,000 p.e.)。
周期:2017年8月-2018年3月(7個月)。
目標反應器:Reactor #1(圖1)。

2. 雙軌監測技術
液相N?O:Unisense微傳感器(浸沒式,實時監測溶解態N?O,分辨率0.01 μM)(2.2節)。
氣相N?O:浮動集氣罩+氣體分析儀(測量尾氣N?O)(圖2)。

輔助參數:DO、NH??、NO??、PO?3?在線監測(2.4節),粒度分布(2.3節)。
3. 數據分析方法
排放因子計算:
EF=CTN,i?VbatchMN2O
其中 MN2O為N?O排放質量(mg-N),CTN,i為進水總氮濃度(mg/L),Vbatch為批次體積(m3)(2.6節)。
同步硝化/反硝化(SND)效率:公式(3)(2.7節)。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排放因子動態(圖5-6)
數據來源:7個月連續監測(1,043批次)。
結果:
月均排放因子0.33%,單批次范圍0.02%-1.58%。
溫度<14°C時變異性顯著增加(冬季最高2.5%)。
意義:首次證實AGS工藝N?O排放低于傳統序批式反應器(SBR)(對比圖15),推翻“SBR必然高排放”認知。
2. 雨水事件效應(圖8,14)
數據來源:RWF(雨天流量)與DWF(干天流量)批次對比。
結果:
RWF批次排放因子0.09%(顯著低于DWF的0.40%)。
雨水事件后DWF批次排放持續降低(“首沖效應”提升污泥負荷)。
意義:雨水稀釋與負荷變化可抑制N?O生成,為暴雨期工藝優化提供依據。
3. 工藝控制優化(圖12-13)

數據來源:DO調控實驗(冬季)。
結果:
固定DO設定值(2.5 mg/L)+后反硝化階段 → 排放因子降至0.15%。
DO <1 mg/L時N?O產量激增(圖12)。
意義:揭示DO控制是減排關鍵,提出“分段曝氣+后反硝化”策略。
4. 溫度敏感性(圖9)
數據來源:溫度與排放因子關聯分析。
結果:溫度<14°C時排放因子變異性增大(0-2.5%)。
意義:冬季需強化工藝控制以穩定減排。
五、結論
排放水平:AGS工藝N?O排放因子(0.33%)低于傳統SBR(通常>1%),與高效連續流工藝相當。
核心影響因素:
溫度:低溫增加排放不確定性(需冬季專屬控制策略)。
DO控制:維持DO>1 mg/L并添加后反硝化階段可減排50%以上。
雨水效應:雨水事件可短期抑制排放,但需關注后續負荷沖擊。
工藝優勢:AGS的推流式進水設計限制碳源與硝酸鹽接觸,從源頭抑制N?O生成(對比傳統SBR)。
六、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1. 技術原理與部署
原位監測:電極浸沒于反應器液相(水深1m),每秒采集電流信號轉換為N?O濃度(2.2節)。
獨特優勢:捕捉 非曝氣階段(厭氧/缺氧)N?O動態,彌補尾氣監測盲區。
2. 關鍵發現與意義
動態消耗機制(圖11):
曝氣停止后(標記1),溶解態N?O被迅速消耗(速率達1 mg N?O-N/L/h)。
意義:證實反硝化菌可充當N?O“匯”,20分鐘缺氧足以清除液相N?O。
DO臨界閾值(圖12):
DO <1 mg/L時液相N?O濃度驟升(標記2)。
意義:明確DO控制閾值(>1 mg/L),為實時調控提供依據。
工藝控制驗證(圖13):
固定DO策略下,液相N?O始終<0.3 mg/L。
意義:直接驗證工藝優化的減排效果,支持決策調整。
3. 行業貢獻
機制解析:揭示非曝氣階段N?O產生/消耗動態,闡明反硝化菌的“匯”功能。
工藝優化:為“分段曝氣+后反硝化”策略提供數據支撐,推動低碳污水處理。
監測技術革新:證明液相傳感器比尾氣監測更適用于工藝調控(尤其非曝氣階段)。
總結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首次揭示:AGS工藝中N?O排放主要源于DO失控(<1 mg/L),而反硝化菌可高效消耗液相N?O。通過優化工藝控制(固定DO+后反硝化),排放因子可降至0.15%。該發現為污水處理廠提供可落地的減排策略:
冬季:采用固定DO設定值(>1 mg/L)并增加后反硝化階段。
監測升級:優先部署液相N?O傳感器,實時捕捉非曝氣階段動態。
雨水管理:利用“首沖效應”降低后續批次排放,但需警惕負荷沖擊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