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Combining electro-bioremediation of nitrate in saline groundwater with concomitant chlorine production
將含鹽地下水中硝酸鹽的電生物修復與伴隨的氯生產相結合
來源:Water Research 206 (2021) 117736
一、摘要概述
本研究開發了一種三室生物電化學系統(BES),用于同步處理硝酸鹽污染的咸地下水,實現脫氮、脫鹽與氯氣回收三重目標。系統在電流控制模式(10 mA)下運行,平均硝酸鹽去除率達39±1 mgNO??-N/L/d,氯離子去除率63±5%,同時陽極室生成濃度26.8±3.4 mg/L的氯氣(Cl?)。能耗僅為0.13±0.01 kWh/gNO??-N,出水硝酸鹽(3.4 mg/L)和電導率(0.2 mS/cm)滿足WHO和歐盟飲用水標準(11.3 mgNO??-N/L,2.5 mS/cm)。
二、研究目的
解決雙重污染問題:針對咸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與鹽度過高的共存問題(如地中海沿岸、中國沿海地區),開發可持續處理技術。
資源循環利用:將脫鹽過程產生的氯離子轉化為高附加值氯氣(消毒劑),實現“廢物即資源”的循環經濟模式。
突破技術瓶頸:克服傳統技術(反滲透、電滲析)的高能耗、化學藥劑依賴及廢液處置難題。
三、研究思路
1. 反應器設計
三室結構(圖1):

生物陰極室:碳氈電極富集反硝化菌,實現NO??→N?轉化。
脫鹽室:中央腔室通過離子交換膜(AEM/CEM)遷移Cl?、Na?、K?。
陽極室:Ti-MMO電極將遷移的Cl?氧化為Cl?。
操作模式優化:
電位控制模式(Phase 1-2):陰極電位-0.5 V vs. Ag/AgCl,啟動生物膜。
電流控制模式(Phase 3-4):施加10 mA電流,并引入pH控制(HCl調節pH<7.5)。
2. 實驗流程
Phase 1(30天):接種反硝化菌(市政污泥+母系統出水),批式運行。
Phase 2(40天):連續流模式(HRT=18 h),硝酸鹽去除率僅23±11%。
Phase 3(12天):電流階梯測試(2→5→10 mA),脫鹽率提升至97%。
Phase 4(30天):10 mA恒流+pH控制,實現穩定運行。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脫氮性能(表2,圖3)


數據:Phase 4硝酸鹽去除率69±2%(39±1 mgNO??-N/L/d),無亞硝酸鹽或N?O積累。
意義:證實生物陰極主導反硝化(貢獻率比純電化學高16%,圖2),避免溫室氣體排放。

圖表來源:表2(Phase 3c數據),圖3(不同模式性能對比)。
2. 脫鹽與氯氣回收(圖3,3.2.2節)
數據:脫鹽室Cl?去除率63±5%,陽極室Cl?濃度26.8±3.4 mg/L(超消毒劑量0.5-2 mg/L)。
意義:首次在BES中實現氯離子資源化,氯氣產值估算2.20€/kg。
圖表來源:圖3(脫鹽效率),正文3.2.2節(氯氣數據)。
3. 能耗分析(3.2.2節)
數據:比能耗0.13±0.01 kWh/gNO??-N,總能耗3.48±0.13 kWh/m3水。
意義:低于反滲透(2-12 kWh/m3)和電滲析(1-12 kWh/m3),具經濟競爭力(表3對比)。

4.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(2.5節)
測量指標:液相N?O濃度(關鍵溫室氣體)。
結果:全程未檢出N?O積累(檢測限未注明)。
研究意義:
驗證環境友好性:證實系統無N?O副產物,避免強溫室效應(N?O增溫潛能=CO?的298倍)。
機制闡釋:反硝化路徑完整(NO??→N?),無中間產物逃逸,區別于傳統生物反硝化。
技術優勢:Unisense微電極(分辨率0.01 μM)提供高精度實時監測,為工藝優化提供可靠依據。
五、結論
技術可行性:三室BES同步實現硝酸鹽去除(69%)、脫鹽(63%)和氯氣回收,出水達飲用水標準。
最佳操作模式:電流控制(10 mA)+ pH調節(pH<7.5)是穩定運行關鍵,避免膜結垢(高pH導致AEM降解)。
創新價值:
首例將脫鹽副產物(Cl?)轉化為消毒劑(Cl?)的BES設計。
能耗低于傳統脫鹽技術,兼具經濟與環境效益。
六、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1. 技術原理與部署
原位監測:Unisense N?O微電極浸沒于液相,實時監測溶解態N?O(避免氣相采樣誤差)。
動態響應:秒級數據捕捉反硝化過程氣體釋放動態,驗證無瞬態N?O積累。
2. 研究意義拓展
工藝優化標尺:N?O零積累證實生物陰極反硝化路徑完整性,指導電流/電位調控(如-0.9 V以下促進H?生成,強化氫營養反硝化)。
減排認證:為低碳水處理技術提供直接證據,支持碳足跡核算。
模型校準:高分辨率數據校準反硝化動力學模型,預測N?O風險。
3. 行業貢獻
顛覆認知:推翻“生物反硝化必然伴隨N?O釋放”傳統觀點,證實電生物系統可完全規避。
監測標準:為《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》中污水處理N?O監測提供技術范本。
總結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等多維數據證實:三室BES是咸地下水修復的可持續解決方案,同步實現脫氮、脫鹽、產氯三重目標,且無N?O排放風險。未來需優化電極間距(降低歐姆損耗)并開展野外中試,推動技術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