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Denitrification kinetics indicates nitrous oxide uptake is unaffected by electron competition in Accumulibacter
反硝化動力學表明一氧化二氮的攝取不受 Accumulibacter 中電子競爭的影響
來源:Water Research 189 (2021) 116557
一、摘要概述
本研究聚焦于 反硝化除磷(DPR)工藝中N?O排放機制,通過對比兩種關鍵微生物——聚磷菌(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)和競爭性糖原菌(Candidatus Competibacter)的脫氮動力學,揭示:
核心發現:在低游離亞硝酸(FNA < 0.2 μg HNO?-N/L)條件下,Accumulibacter能完全還原N?O至N?,且電子競爭不影響其N?O還原能力(圖3-4)。


關鍵差異:Competibacter僅能將硝酸鹽(NO??)還原至亞硝酸鹽(NO??),導致NO??積累(圖3c)。
技術亮點:結合代謝模型驗證,首次證明DPR系統中Accumulibacter主導的群落可顯著降低N?O排放風險(圖6)。

二、研究目的
機制解析:探究Accumulibacter與Competibacter在多種電子受體(NO??/NO??/N?O)下的脫氮路徑完整性(引言)。
電子競爭驗證:評估電子競爭是否導致N?O積累(方法2.2)。
模型預測:開發四步反硝化代謝模型,預測N?O動態(方法2.4)。
三、研究思路
采用 富集培養+批式試驗+模型驗證 三重策略:
1. 微生物富集
反應器設計:3組SBR反應器分別富集:
Accumulibacter(以NO??為電子受體)
Accumulibacter(以NO??為電子受體)
Competibacter(以NO??為電子受體)
控制條件:pH=8.0±0.1(避免FNA抑制),30°C,嚴格缺氧(方法2.1)。
2. 七組批式試驗(表1)

單電子受體:A(N?O)、B(NO??)、C(NO??)
多電子受體組合:D(NO??+NO??)、E(NO??+N?O)、F(NO??+N?O)、G(NO??+NO??+N?O)
監測指標:
氮氧化物:NO??、NO??、N?O(Unisense電極實時監測溶解態N?O)
碳源:胞內PHA(聚羥基烷酸酯)
磷代謝:PO?3?攝取速率
3. 代謝模型開發
擴展Liu等(2015)模型,納入四步反硝化路徑(NO??→NO??→NO→N?O→N?)。
校準關鍵參數:多聚磷酸鹽儲存速率(q??)、缺氧生長速率(μ<sub>DPAO1-4</sub>)。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脫氮動力學差異(圖3)
數據來源:七組批式試驗的氮氧化物還原速率(n>3)。
結果:
Accumulibacter:N?O還原速率達7.3–10.6 mg N/gVSS/h(試驗A),無N?O積累。
Competibacter:NO??還原速率5.03 mg N/gVSS/h,但NO??還原能力弱(試驗B-C)。
意義:證實Accumulibacter具備完整反硝化路徑,而Competibacter路徑截斷(僅至NO??)。
2. 電子分配模式(圖4)
數據來源:電子受體組合試驗(D-G)的電子消耗速率計算。
結果:
Accumulibacter總電子消耗速率(2.47 mmol e?/gVSS/h)顯著高于Competibacter。
無電子競爭:多電子受體共存時,N?O還原酶(Nos)仍獲充足電子(試驗E-G)。
意義:推翻“上游反硝化酶優先搶占電子”的假設,證明Nos活性不受競爭抑制。
3. 磷攝取關聯(圖5)

數據來源:磷攝取量與電子消耗量比值(mmol P/mmol e?)。
結果:
NO??為電子受體時,Accumulibacter磷攝取/電子消耗比最高(0.11 mmol P/mmol e?)。
N?O還原過程伴隨顯著磷攝取(試驗A,F)。
意義:揭示反硝化除磷的能量分配規律,優化DPR工藝設計。
4. 模型驗證(圖6)
數據來源:模型預測 vs. 實測氮氧化物濃度(R2=0.96–0.97)。
結果:模型精準預測N?O零積累趨勢(如試驗G)。
意義:為低N?O排放的DPR工藝提供量化設計工具。
五、結論
微生物功能差異:
Accumulibacter具備完整反硝化路徑(至N?),N?O還原能力強勁。
Competibacter僅還原NO??至NO??,是潛在的NO??積累源。
環境因子關鍵性:FNA濃度<0.2 μg/L時,Nos酶活性不受抑制,避免N?O積累。
工藝啟示:富集Accumulibacter的DPR系統可實現同步高效脫氮除磷與N?O減排。
六、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1. 技術原理與部署
原位監測:N?O微傳感器(N2O-R型)浸沒于批式反應器液相,實時檢測溶解態N?O(分辨率0.01 μM)(方法2.2)。
校準方法:100% N?O飽和水標定,消除氣相擴散誤差。
數據頻率:每秒采集電流信號,經皮安計轉換為N?O濃度。
2. 關鍵發現與意義
N?O動態捕捉(圖3, 6):
Accumulibacter在試驗A中N?O還原速率達峰值(10.6 mg N/gVSS/h),全程無積累。
Competibacter在試驗C中N?O還原速率可忽略(<0.5 mg N/gVSS/h)。
意義:直接驗證Accumulibacter的N?O消納能力,推翻“PHA代謝必然產N?O”的舊認知。
抑制閾值量化:
當FNA>1.5 μg/L時,文獻報道Nos酶抑制(Zhou et al. 2008);
本研究維持FNA<0.2 μg/L(pH=8.0),證實低FNA是Nos活性的關鍵保障。
意義:為污水廠調控pH/FNA以降低N?O排放提供精準閾值。
多受體競爭驗證:
試驗E(NO??+N?O)中,Accumulibacter對N?O的還原速率不受NO??影響(圖3a)。
意義:證明電子競爭不制約N?O還原,支持DPR工藝中多電子受體共存可行性。
3. 行業貢獻
方法革新:首例將Unisense電極應用于DPR微生物的秒級N?O動力學解析。
機制顛覆:揭示低FNA下Accumulibacter的完全反硝化能力,挑戰“DPR必然高N?O”的認知。
應用導向:為優化DPR工藝參數(pH/電子受體配比)提供實時監測工具。
總結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證實:在低FNA(<0.2 μg/L)條件下,Accumulibacter可高效還原N?O且不受電子競爭抑制。該發現為設計“低碳足跡DPR工藝”提供理論依據,Unisense電極的秒級監測能力則為污水廠N?O預警系統開發奠定技術基礎。建議在實際DPR系統中維持pH>7.5并富集Accumulibacter,以實現脫氮除磷與N?O減排的雙重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