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Effects of norfloxacin on nitrate reduction and dynamic denitrifying enzymes activities in groundwater
諾氟沙星對地下水硝酸鹽還原及動態反硝化酶活性的影響
來源: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73 (2021) 116492
一、摘要概述
本研究揭示了氟喹諾酮類抗生素諾氟沙星(Norfloxacin)對地下水反硝化過程的抑制機制:
核心發現:
諾氟沙星(0–100 μg/L)顯著抑制硝酸鹽(NO??)去除率(從0.68降至0.44 mg/L/h),并增加N?O排放177倍(圖2)。

100 μg/L諾氟沙星使亞硝酸鹽(NO??)積累減少50.6%,但加劇溫室氣體N?O釋放(圖2d)。
機制解析:
抑制細菌生長(OD???下降至對照的70.4%)、碳源利用(降低35.1%)及電子傳遞系統活性(ETSA降低43.3%)(圖1, 3)。


動態酶活監測顯示:諾氟沙星抑制硝酸還原酶(NAR)活性,但增強亞硝酸還原酶(NIR)活性(圖4)。

基因表達分析:下調narG、nirS/nirK表達,上調norB基因,導致N?O還原受阻(圖5)。

技術亮點:首次通過動態酶活監測揭示抗生素對反硝化酶的差異抑制效應。
二、研究目的
評估生態風險:明確諾氟沙星(地下水常見污染物,濃度達μg/L級)對反硝化過程的干擾(引言)。
揭示抑制機制:從細菌生長、碳代謝、電子傳遞、酶活性及基因表達多維度解析作用路徑。
創新方法:引入動態酶活監測技術,量化NAR與NIR對諾氟沙星的敏感性差異(方法2.4)。
三、研究思路
采用 多尺度整合策略:
1. 實驗設計
菌源與培養:從潮白河含水層分離反硝化菌(93.5%為Acinetobacter),在模擬地下水環境(20°C,厭氧)中添加諾氟沙星(0–100 μg/L)(方法2.1-2.2)。
監測指標:
氮轉化動力學:NO??、NO??、NO、N?O濃度(圖2)。
生理響應:細菌生長(OD???)、碳源(乙酸鈉)消耗、ETSA(圖1, 3)。
酶與基因:動態NAR/NIR活性(圖4)、反硝化功能基因(narG, napA, nirS, nirK, norB, nosZ)表達(圖5)。
2. 關鍵技術
動態酶活監測:每12小時取樣,測定NAR/NIR活性(單位:nmol NO??-N mg?1 protein min?1)(方法2.4)。
Unisense電極:原位檢測水-氣兩相NO/N?O濃度,結合亨利定律計算總排放量(方法2.6)。
3. 數據分析
敏感性評估:通過酶活變化幅度(圖4陰影面積)量化NAR/NIR對諾氟沙星的敏感性差異。
統計驗證:ANOVA分析差異顯著性(p<0.05)(方法2.7)。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細菌生長抑制(圖1a, b)
數據來源:S-Gompertz模型擬合生長曲線,計算最大比生長速率(μm)。
結果:100 μg/L諾氟沙星使μm從0.083 h?1降至0.055 h?1(r = -0.95)。
意義:證實諾氟沙星直接損害反硝化菌增殖能力,為反硝化效率下降提供生理學依據。
2. 氮轉化異常(圖2)
數據來源:NO??/NO??光譜法、NO/N?O電極監測。
結果:
NO??半衰期從4.77 h(對照)延長至14.71 h(100 μg/L)。
N?O排放峰值增加177倍。
意義:揭示諾氟沙星加劇地下水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風險,為氮循環模型修正提供數據支撐。
3. 碳代謝與電子傳遞抑制(圖3)
數據來源:乙酸鈉消耗量、ETSA(INT還原法)。
結果:100 μg/L諾氟沙星使碳源利用降低35.1%,ETSA降低43.3%。
意義:闡明抗生素通過限制能量(電子)供應間接抑制反硝化,深化對代謝干擾機制的理解。
4. 酶活動態響應(圖4)
數據來源:動態監測NAR/NIR活性(分光光度法)。
結果:
NAR活性持續受抑(陰影面積擴大4倍)。
NIR活性后期增強,導致NO??積累減少。
意義:首次通過實時酶活數據揭示抗生素對反硝化酶的差異調控,解釋氮中間產物的非平衡轉化。
5. 基因表達調控(圖5)
數據來源:qPCR定量反硝化功能基因。
結果:100 μg/L諾氟沙星使narG表達下調62.3%,norB上調93.4%,norB/nosZ比率升高至93.41(對照為0.05)。
意義:從分子水平證實N?O排放增加源于還原酶基因(nosZ)表達受阻,為抗生素生態毒性提供遺傳證據。
五、結論
劑量依賴性抑制:諾氟沙星≥10 μg/L顯著抑制反硝化菌生長(OD???↓)和NO??還原(半衰期↑)。
N?O排放風險:100 μg/L諾氟沙星使N?O排放增加177倍,主要源于norB基因上調和nosZ基因下調。
酶活差異調控:NAR對諾氟沙星更敏感(抑制率>NIR),動態酶活監測揭示其通過抑制NAR主導NO??還原受阻。
地下水修復啟示:抗生素污染需關注反硝化酶活動態變化,優化修復策略以降低N?O排放。
六、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1. 技術原理與實驗設計
測量指標:水相與氣相中NO、N?O濃度(方法2.6)。
設備參數:Unisense微傳感器連接8通道剖面測量系統,檢測限<1 μg/L。
數據轉換:亨利定律(Hcc = Ca/Cg)計算氣相濃度(NO: Hcc=0.05, N?O: Hcc=0.69, 20°C)。
2. 關鍵結果
N?O動態監測(圖2d):
對照:N?O-N<120 μg/L,無顯著積累。
100 μg/L諾氟沙星:N?O-N峰值達120 μg/L(96 h),總排放量(Ct)顯著升高(公式2)。
排放比計算(公式3):EN?O = CN?O / (CNO + CN?O),諾氟沙星組EN?O升高177倍。
3. 研究意義
原位高精度監測:避免取樣擾動,精準捕獲瞬態氣體釋放(如暗/光切換響應)。
量化N?O排放通量:結合亨利定律,首次量化地下水反硝化過程中抗生素誘導的N?O氣-液分配,為全球溫室氣體預算模型提供地下水源數據。
機制關聯:電極數據驗證高norB/nosZ基因比導致N?O還原受阻,銜接分子機制與表觀排放。
4. 環境應用價值
風險評估:為抗生素污染地下水區的N?O“熱點”識別提供技術支撐。
修復優化:指導反硝化生物強化中菌劑篩選(優先選育nosZ高表達菌株)。
總結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等多維技術證實:諾氟沙星通過抑制NAR活性和上調norB基因,導致地下水反硝化受阻并加劇N?O排放。動態酶活監測揭示NAR對諾氟沙星的敏感性高于NIR,為抗生素污染場地的氮循環調控提供新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