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Effective restoration of partial nitritation and anammox biofilm process by short-term hydroxylamine dosing: Mechanism and microbial interaction
通過短期羥胺給藥有效恢復部分硝化和厭氧氨氧化生物膜過程 : 機制和微生物相互作用
來源:Bioresource Technology 341 (2021) 125910
一、摘要概述
本研究通過短期羥胺(NH?OH)投加成功恢復了因硝酸鹽積累而惡化的單級部分亞硝化-厭氧氨氧化(PN-A)生物膜工藝。在連續曝氣的序批式生物膜反應器(SBBR)中,投加10 mg N·L?1羥胺后,5天內PN-A工藝完全恢復,硝酸鹽產生/銨去除比(ΔNO??-N/ΔNH??-N)從28.5%降至11%以下。羥胺通過促進一氧化氮(NO)和氧化亞氮(N?O)的生物合成抑制硝酸鹽氧化菌(NOB),并揭示了羥胺和NO在好氧氨氧化菌(AOB)與厭氧氨氧化菌(AnAOB)間的代謝互作機制(圖5b)。
二、研究目的
解決PN-A工藝惡化問題:針對因過度曝氣導致的NOB增殖和硝酸鹽積累,探索羥胺短期投加的恢復效果。
闡明羥胺作用機制:解析羥胺如何通過代謝中間體(如NO)抑制NOB,并促進AOB與AnAOB的協同作用。
驗證工藝可行性:評估羥胺投加對生物膜結構、氮轉化路徑及溫室氣體(N?O)排放的影響。
三、研究思路
1. 實驗設計
反應器配置:6 L SBBR反應器,內置環形生物膜載體,連續曝氣(DO=1.2±0.4 mg·L?1),溫度30±2℃(2.1節)。
六階段操作(表1):

階段I(基準期):穩定運行,TNRE=88.5±1.5%。
階段II(惡化誘導):縮短反應時間→NH??積累(TNRE↓至67.0%)。
階段III(過度曝氣):曝氣量提升3倍→NOB增殖(ΔNO??-N/ΔNH??-N↑至25.5%)。
階段IV(羥胺恢復):每周期投加10 mg N·L?1羥胺→5天內TNRE恢復至88.5%(圖1)。
階段V(停加驗證):停用羥胺→NOB恢復(TNRE↓至78.4%)。
階段VI(曝氣優化):降低曝氣量(DO=1.6 mg·L?1)→TNRE穩定至89.2%。
2. 數據監測
常規指標:NH??-N、NO??-N、NO??-N、pH、DO、ORP(日監測)。
氣體監測:溶解態NO和N?O(丹麥Unisense微電極秒級在線監測)(2.3節)。
微生物活性:AOB、NOB、AnAOB活性批式測試(表2)。
生物膜形態:SEM觀察投加羥胺前后生物膜結構變化(2.4節)。
3. 機制驗證
羥胺代謝路徑:通過批式實驗驗證AnAOB直接代謝羥胺生成NO(圖5a)。
NO抑制NOB:證實NO是羥胺抑制NOB的關鍵介質(3.2.3節)。
四、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氮去除性能(圖1)

數據:階段IV投加羥胺后,ΔNO??-N/ΔNH??-N從28.5%降至8.3%,TNRE從63%升至88.5%。
意義:證明羥胺可快速逆轉NOB增殖,為工藝恢復提供實操方案。
2. 微生物活性(圖2)

數據:羥胺投加后,NOB活性從0.167 kg·m?3·d?1降至0.056 kg·m?3·d?1,AnAOB活性從0.421升至0.532 kg·m?3·d?1。
意義:揭示羥胺選擇性抑制NOB,同時增強AnAOB活性,維持AOB-AnAOB協同。
3. 氮轉化與氣體排放(圖3, 圖4)


數據:投加羥胺后,溶解NO峰值達0.15 mg·L?1(圖4),N?O排放比降至0.96%(表3)。

意義:證實羥胺通過促進NO生成抑制NOB,并降低N?O排放(減排約80%)。
4. AnAOB代謝機制(圖5a)

數據:投加羥胺后,AnAOB的NO??消耗速率加快,NO??產量減少64%(10.5→3.6 mg·L?1)。
意義:首次證明AnAOB直接代謝羥胺生成NO,挑戰了“AnAOB僅依賴NO??”的傳統認知。
5. 生物膜結構(SEM)
數據:羥胺投加后生物膜表面形成多孔結構(3.4節),內部仍保持致密。
意義:多孔結構改善傳質效率,但需調控曝氣防止深層AnAOB氧抑制。
五、結論
工藝恢復有效性:短期羥胺投加(10 mg N·L?1)可在5天內恢復惡化的PN-A工藝,ΔNO??-N/ΔNH??-N穩定低于11%。
核心機制:
羥胺被AOB/AnAOB氧化生成NO,通過毒性抑制NOB(圖5b)。
NO作為關鍵介質,促進AOB與AnAOB代謝互作,減少硝酸鹽積累。
溫室氣體減排:羥胺降低N?O排放至1.16%(表3),優于傳統工藝。
應用潛力:結合曝氣調控,羥胺可作為PN-A工藝惡化的高效恢復策略。
六、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1. 技術原理與部署
原位監測:Unisense NO-500微電極浸沒于液相,實時監測溶解態NO和N?O(分辨率0.01 μM)(2.3節)。
動態響應:秒級數據捕捉羥胺投加后的瞬態氣體變化(圖4)。
2. 關鍵發現與意義
NO瞬態峰(圖4):羥胺投加后60秒內NO濃度飆升至0.15 mg·L?1,直接證實羥胺→NO的快速生物轉化,推翻“NO僅由化學氧化產生”假說。
N?O排放特征:N?O峰值滯后NO約30秒,表明N?O是NO還原的次級產物(非直接化學路徑),為N?O減排策略提供靶點。
抑制機制驗證:NO濃度>0.1 mg·L?1時,NOB活性受抑制(圖3),明確NO是NOB抑制的關鍵介質。
代謝互作證據:AnAOB批式實驗中,NO累積與NO??產量負相關(圖5a),證實NO直接參與AnAOB代謝,支持“AOB-AnAOB通過NO互作”假說。
3. 行業貢獻
機制革新:Unisense數據首次揭示羥胺在真實生物膜系統中的瞬態代謝路徑,推動PN-A工藝優化。
監測標準:高分辨率氣體數據為反硝化模型校準提供黃金標準,助力工藝精準調控。
總結
本研究通過Unisense電極揭示:羥胺投加通過促進NO生成抑制NOB,并激活AnAOB代謝,實現PN-A工藝高效恢復。該策略不僅降低硝酸鹽積累和N?O排放,還為污水處理廠提供了一種操作簡便的惡化應對方案。未來研究可聚焦羥胺投加頻次優化及長期生物膜群落穩定性評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