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Fungi in a Hypersaline Microbial Mat from Guerrero Negro, Baja California, México

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 Guerrero Negro 高鹽微生物墊中真菌的豐度和多樣性

來源:J. Fungi 2021, 7, 210.

 

一、摘要概述

 

本研究首次通過 qPCR定量 和 宏基因組測序 技術,系統分析了墨西哥瓜納羅內格羅高鹽微生物墊(0–7 mm深度)中真菌的豐度與多樣性。

關鍵發現:

 

真菌豐度:真菌18S rRNA基因拷貝數為10?–10?/g,比細菌低2個數量級(圖2,表2)。

 

 

垂直分布:真菌在2–5 mm層(高氧波動區)豐度最高(圖2)。

多樣性:鑒定出56個真菌分類單元,分屬 子囊菌門(主導)、擔子菌門和微孢子蟲門(圖4A)。

 

功能推測:真菌可能參與營養循環、寄生調控及反硝化過程(如鐮刀菌屬 Fusarium 的反硝化潛力)。

 

二、研究目的

 

填補知識空白:揭示高鹽微生物墊中真菌的垂直分布規律(此前研究集中于細菌/古菌)。

功能探索:解析真菌在極端環境(高鹽、氧梯度)中的生態角色。

方法創新:結合毫米級分層采樣與高通量技術,提升分辨率。

 

三、研究思路

 

采用 “原位采樣→分層分析→功能關聯” 策略:

 

采樣設計:

采集瓜納羅內格羅鹽場高鹽微生物墊(鹽度125 ppt),按 1 mm間隔 分層(0–7 mm)(圖1C)。

 

多維度檢測:

環境參數:氧梯度(Unisense電極)、顯微結構(圖1B)。

生物量:qPCR定量真菌/細菌基因拷貝數(圖2)。

多樣性: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真菌群落(圖4)。

數據分析:

統計檢驗(Kruskal-Wallis)、群落相似性(SIMPER)、功能推測(文獻比對)。

 

四、關鍵數據及其研究意義

1. 氧梯度與微環境(表1,圖3)

 

 

數據來源:Unisense電極測量氧濃度(方法2.2)。

結果:

表層(0–1 mm):氧濃度200–800 μM(晝夜波動小)。

中層(1–3 mm):氧劇烈波動(0–1200 μM),晝夜差異最大。

深層(>4 mm):持續缺氧(圖3)。

意義:首次量化微生物墊毫米級氧梯度,為真菌垂直分布提供環境背景。

 

2. 真菌豐度垂直分布(圖2,表2)

 

數據來源:qPCR定量18S rRNA基因拷貝數。

結果:

最高豐度:2–5 mm層(10? copies/g),如Layer 3達3.12×10? copies/g。

最低豐度:表層(0–1 mm)和深層(6–7 mm)(圖2A)。

意義:揭示真菌在 高氧波動區(中層)富集,暗示其對動態環境的適應性。

 

3. 真菌多樣性(圖4,表3–4)

 

 

 

數據來源:宏基因組測序(4個上層樣本)。

結果:

優勢門:子囊菌門(Ascomycota, >80%),擔子菌門(Basidiomycota)、微孢子蟲門(Microsporidia)(圖4A)。

關鍵屬:鐮刀菌屬(Fusarium)、嗜熱霉菌屬(Thermothelomyces)、梨形孢屬(Pyricularia)(圖4D)。

功能類群:腐生菌(如 Saccharomycetales)、病原菌(如 Fusarium)、反硝化菌(如 Aspergillus)(表4)。

意義:真菌群落結構穩定(層間相似性>90%),支持其跨氧梯度生存能力。

 

五、結論

 

真菌廣泛分布:存在于0–7 mm所有層,豐度峰值在2–5 mm(氧波動區)。

多樣性特征:子囊菌門主導,含腐生、病原及反硝化功能類群。

生態角色:

營養循環:腐生菌降解有機物(如 Saccharomycetales)。

群落調控:病原菌可能調控微生物組成(如寄生)。

氮循環:反硝化菌(如 Aspergillus)可能貢獻N?O排放(溫室效應)。

潛在作用:真菌菌絲可能連接不同氧區,穩定墊層結構并介導物質交換。

 

六、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解讀

1. 技術原理與實驗設計

 

技術原理:

Unisense微電極基于 安培法,實時檢測溶解氧濃度(μM)。

校準:空氣飽和鹽水(高氧)vs. 氮氣鼓泡鹽水(無氧)。

實驗場景:

測量微生物墊0–4 mm層氧濃度,區分晝夜變化(正午 vs. 午夜)。

 

2. 關鍵結果與意義

 

數據來源:表1(氧濃度范圍)、圖3(氧梯度與群落關聯)。

結果:

氧梯度顯著:表層(200–800 μM)→中層(0–1200 μM)→深層(缺氧)。

晝夜波動:中層(1–3 mm)氧變幅達1200 μM(圖3)。

意義:

解釋真菌分布:真菌豐度峰值(2–5 mm)與 高氧波動區 重合,暗示其適應動態氧化還原環境。

支撐功能推測:缺氧層(>4 mm)存在反硝化真菌(如 Aspergillus),與反硝化功能關聯。

方法學價值:毫米級分辨率揭示微環境異質性,為群落-環境關聯研究提供技術標桿。

 

3. 研究價值

 

生態學意義:氧梯度驅動微生物垂直分區,真菌可能通過菌絲網絡跨層傳輸物質/信號。

氣候關聯:真菌反硝化或貢獻N?O排放(298倍CO?溫室效應),提示微生物墊的潛在氣候影響。

技術示范:Unisense電極適用于極端環境微尺度監測,為類似研究(如深海沉積物)提供范本。

 

七、研究意義

 

理論創新:突破微生物墊研究中“真菌盲區”,確立真菌為關鍵功能組分。

方法貢獻:毫米級分層+多組學整合,為復雜微生物群落研究提供新范式。

應用潛力:真菌反硝化機制或用于廢水脫氮,病原真菌數據庫助力生態風險評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