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ffects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urfactants on Diffusive Boundary Dynamics and Oxygen Exchanges across the Air-Water Interface  

天然和人工表面活性劑對空氣-水界面擴散邊界動力學和氧氣交換的影響  

來源:Oceans 2021, Volume 2, Article 752-771,

《海洋》,2021年第2卷,文章752-771頁

 

摘要內容

通過比較天然海面微層(SML)與人工表面活性劑(Triton-X-100和油醇)對氣體通量的影響,揭示了二者如何通過增厚擴散邊界層(DBL)抑制氧氣擴散。研究發現:天然SML使海水氧氣擴散減少78%,人工表面活性劑使去離子水氧氣擴散減少81%;DBL厚度在添加SML后增至500μm(過濾海水)和350μm(未過濾海水);Triton-X-100和油醇(2000μg L?1)分別使去離子水表面張力降至48和38 mN m?1,其中Triton-X-100的臨界膠束濃度為459μg L?1,其張力部分恢復的特性與天然海面相似。  

 

研究目的

量化天然SML和人工表面活性劑對空氣-水界面氧氣擴散速率、DBL厚度及表面張力的影響,闡明其抑制氣體交換的機制。  

 

研究思路:  

1. 樣品采集:在德國Jade灣采集天然海水和SML(玻璃板法),制備人工海水和去離子水對照。  

2. 氧氣擴散測量: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(OX-50和TP-200)原位測量氧氣濃度梯度(圖1),計算擴散速率和DBL厚度(表3-6)。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3. 表面張力分析:通過Wilhelmy板法(Krüss張力儀)測定溫度、鹽度和表面活性劑對表面張力的影響(圖4-5)。  

 

 

 

4. 人工表面活性劑實驗:添加Triton-X-100和油醇(濃度13–2000μg L?1),評估其對DBL和表面張力的動態影響(圖3,5)。  

 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:  

1. 氧氣濃度與擴散速率(表3-4,圖2)  

   ? 數據:天然海水和去離子水的氧氣濃度隨時間變化(例如未過濾海水在120分鐘內損失10%氧氣)。  

   ? 研究意義:驗證SML和人工表面活性劑顯著抑制氧氣擴散(天然SML抑制78%,人工表面活性劑抑制81%),為海氣通量模型提供關鍵參數。  

 

 

2. 擴散邊界層(DBL)厚度(表5-6,圖3)  

   ? 數據:DBL厚度在添加SML后增至499μm(過濾海水)和283μm(未過濾海水);人工表面活性劑使DBL增厚30%(Triton-X-100)和26%(油醇)。  

 

   ? 研究意義:揭示表面活性劑通過增厚DBL阻礙氣體擴散的物理機制,解釋天然海面為何能減少60%的CO?通量。  

 

3. 表面張力變化(圖4-5)  

   ? 數據:溫度升高(24°C→55°C)使去離子水表面張力從72降至64 mN m?1;人工表面活性劑(2000μg L?1)使張力降至48 mN m?1(Triton-X-100)和38 mN m?1(油醇)。  

 

   ? 研究意義:證實表面張力受溫度、鹽度和活性劑濃度調控,Triton-X-100的張力部分恢復特性(5分鐘內恢復47%)模擬了天然海面的動態行為。  

 

結論:  

1. 氣體擴散抑制:天然SML和人工表面活性劑通過增厚DBL顯著抑制氧氣擴散,最大抑制率達81%。  

2. DBL動態機制:DBL厚度受表面活性劑濃度驅動,高濃度(>400μg L?1)導致DBL穩定性增強,但天然SML的DBL因生物活動而不穩定(過濾海水DBL在120分鐘內減少98μm)。  

3. 表面活性劑差異:Triton-X-100更接近天然SML行為(張力部分恢復),油醇形成持久單層膜,代表海面油膜特性。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

 

丹麥Unisense微電極(OX-50和TP-200)通過以下方式提供高分辨率原位數據:  

1. 高時空精度:響應時間<5秒,空間分辨率100μm(圖1),直接捕捉氧氣濃度梯度(圖2a-f)和DBL厚度變化(圖3a-c)。例如,原位測量顯示天然SML使DBL增至500μm(表6),解釋為何氧氣擴散速率降低78%。  

2. 環境模擬創新:電極倒置設計(圖1)結合氮氣頂空(人工梯度)模擬開放海域條件,首次量化停滯水體中SML對氣體通量的抑制效應(表3)。  

3. 機制可視化:通過動態剖面(如油醇使DBL穩定在442μm,表5)揭示表面活性劑通過增厚DBL而非生化作用抑制擴散,為海氣通量模型提供實驗依據。  

4. 技術優勢:避免采樣擾動,克服傳統方法(如氡示蹤)在實驗室與實地測量間的差異,證實天然SML的DBL可達1100μm(文獻支持),遠高于開放海域(36μm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