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pdated Reaction Pathway for Dichloramine Decomposition: Formation of 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and N-Nitrosodimethylamine  

二氯胺分解反應路徑更新:活性氮物種與N-亞硝基二甲胺的形成  

來源:Environ. Sci. Technol. 2021, 55, 1740-1749

《環(huán)境科學與技術》2021年 第55卷 第1740-1749頁  

 

摘要內(nèi)容:  

本研究針對氯胺消毒飲用水中N-亞硝基二甲胺(NDMA)的形成路徑不明確的問題,通過在pH 7-10條件下動力學定量分析二氯胺(NHCl?)分解過程中的NDMA、一氧化二氮(N?O)、溶解氧(DO)、NHCl?和一氯胺(NH?Cl)。結果表明NHCl?分解產(chǎn)生包括次硝酸/次硝酸陰離子(HNO/NO?)和過氧亞硝酸/過氧亞硝酸陰離子(ONOOH/ONOO?)在內(nèi)的活性氮物種(RNS)。尿酸(ONOOH/ONOO?清除劑)實驗證實ONOOH/ONOO?是NDMA形成的核心節(jié)點,并通過伴隨的N-硝基二甲胺形成進一步支持這一結論。研究提出修訂的NHCl?分解路徑:(1)通過NHCl? → HNO/NO? → ONOOH/ONOO?形成RNS;(2)NDMA通過ONOOH/ONOO?或其分解產(chǎn)物與二甲胺(DMA)或氯化不對稱二甲肼(UDMH-Cl)反應生成。  

 

研究目的:  

修訂二氯胺分解化學機制,明確其分解過程中活性氮物種(RNS)的形成路徑,并闡明RNS在NDMA生成中的作用,以解決現(xiàn)有NDMA形成模型(UF+SM模型)的局限性。  

 

研究思路:  

1. 通過動力學實驗(pH 7-10)定量NHCl?分解過程中的關鍵物種(NH?Cl、NHCl?、N?O、DO、NDMA、NO??、NO??)。  

2. 利用尿酸清除ONOOH/ONOO?,驗證其對NDMA形成的必要性。  

3. 結合實驗數(shù)據(jù)構建修訂的動力學模型(UF+RNS模型),整合:(1)以HNO為中間體的氯胺化學統(tǒng)一模型;(2)HNO/NO?與DO反應形成ONOOH/ONOO?的路徑;(3)ONOOH/ONOO?介導NDMA形成的新反應路徑(替代原UF+SM模型中自旋禁阻的DO參與路徑)。  

 

測量的數(shù)據(jù)及研究意義:  

1. 氯胺物種(NH?Cl/NHCl?):  

 

   ? 意義:驗證UF模型對氯胺轉化的適用性,為修訂模型提供基礎動力學參數(shù)。  

 

2. N?O:  

   ? 來源:圖1(a-d)  

 

   ? 意義:作為HNO/NO?形成的標記物(通過R1-R3反應),證實NHCl?水解產(chǎn)生RNS。  

 

3. 溶解氧(DO):  

   ? 來源:圖1(a-d)

 

   ? 意義:揭示DO在HNO/NO?轉化為ONOOH/ONOO?(R4-R5)中的關鍵作用,且DO消耗與NHCl?分解同步。  

 

4. NDMA與DMNO:  

   ? 來源:圖1(NDMA)、圖2(尿酸影響)  

 

   ? 意義:  

 

     ? NDMA動力學數(shù)據(jù)(圖1)揭示pH依賴性(pH 9時最高);  

 

     ? 尿酸抑制NDMA形成(圖2)直接證明ONOOH/ONOO?的核心作用;  

 

     ? DMNO作為副產(chǎn)物,支持ONOOH/ONOO?的硝化路徑。  

 

5. NO??/NO??:  

 

   ? 意義:作為ONOOH/ONOO?分解的終產(chǎn)物,其濃度變化(尤其TOTDMA存在時降低)佐證RNS被分流至NDMA路徑。  

 

Unisense電極測量數(shù)據(jù)的研究意義:  

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實時測量的N?O和DO數(shù)據(jù)(圖1)具有高時空分辨率,能捕獲瞬態(tài)中間產(chǎn)物的動力學行為:  

? N?O數(shù)據(jù):作為穩(wěn)定的HNO/NO?標記物,其快速累積(尤其在pH 10達13 μM-N)直接證實NHCl?水解產(chǎn)生HNO(傳統(tǒng)方法難以檢測)。  

 

? DO數(shù)據(jù):實時消耗動力學揭示氧在RNS鏈式反應中的關鍵角色(如HNO/NO? + O? → ONOOH),且消耗程度與pH相關(pH 10時DO降至接近零),為修訂模型中RNS形成路徑提供實驗支撐。  

 

這兩類數(shù)據(jù)共同驗證了"NHCl? → HNO → (N?O或ONOOH)"的競爭路徑,突破原UF模型中"中間體I"的假設局限。  

 

結論:  

1. 機制更新:  

   ? NHCl?水解直接生成HNO(非其他中間體),其競爭路徑包括:(a)與另一HNO反應形成N?O;(b)與DO反應形成ONOOH/ONOO?;(c)與氯胺反應形成N?。  

 

   ? ONOOH/ONOO?為NDMA形成的必經(jīng)節(jié)點,替代原UF+SM模型中自旋禁阻的"UDMH-Cl + DO"路徑。  

 

2. NDMA路徑:  

   ? 主路徑:ONOOH/ONOO?與DMA直接反應(R7),在pH 9占比83%;  

 

   ? 次路徑:ONOOH/ONOO?與UDMH-Cl反應(R8),在pH 7占比70-90%。  

 

3. 應用意義:  

   ? 抑制RNS(如清除ONOOH/ONOO?)可有效控制NDMA;  

 

   ? 碳酸鹽緩沖劑通過影響ONOOH分解路徑降低NDMA/DMNO產(chǎn)率。  

 

4. 模型局限:UF+RNS模型對NO??/NO??的預測偏差及N?O的模擬誤差(圖1)需進一步優(yōu)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