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partmentalization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mes in the gut of adult honeybees  

成年蜜蜂腸道中細菌和真菌微生物群的區室化  

來源: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volume 7, Article number: 42 (2021)

《npj生物膜與微生物組》第7卷 文章編號42(2021年)

 

摘要內容:  

研究揭示了成年蜜蜂腸道微生物的三類組成(核心細菌、環境來源細菌和真菌)在四個腸道區室(蜜囊、中腸、回腸、直腸)的區室化分布模式。通過結合分子生物學、培養技術和微傳感器測量,發現微生物分布與腸道物理化學梯度(氧氣、pH、氧化還原電位)和代謝物濃度顯著相關。核心細菌(如Snodgrassella、Gilliamella)主導群落,但環境細菌和真菌同樣呈現分區特異性。研究首次系統證明非核心微生物的區室化現象,為理解腸道微生態互作提供新視角。  

 

研究目的:  

驗證蜜蜂腸道中三類微生物(核心細菌、環境來源細菌、真菌)是否均受腸道物理化學梯度影響而形成區室化分布,并探究其生態意義。  

 

研究思路:  

1. 解剖分離蜜蜂四段腸道區室(蜜囊、中腸、回腸、直腸)。  

2. 量化微生物豐度(qPCR)、分析群落組成(16S/ITS測序)、培養活性真菌。  

3. 使用微電極測量腸道氧氣、pH、氧化還原電位梯度。  

4. 檢測代謝物(糖類、短鏈脂肪酸)濃度變化。  

5. 整合數據解析微生物分布與腸道環境的關聯機制。  

 

測量的數據及來源:  

1. 微生物豐度與分布  

   ? 細菌/真菌細胞數量(圖2b)  

 

   ? 細菌核心類群(Snodgrassella、Gilliamella等)分區豐度(圖2b)  

 

   ? 環境細菌OTUs分布(圖4)  

 

   ? 真菌群落組成(圖2h)  

 

2. 物理化學參數  

   ? 氧氣濃度徑向分布(圖5b)  

 

   ? 腸道區室直徑(圖5c)  

 

   ? pH梯度(圖5d)  

 

   ? 氧化還原電位(圖5e)  

 

3. 代謝物濃度  

   ? 糖類(果糖、葡萄糖等)消耗趨勢(圖5f)  

 

   ? 短鏈脂肪酸(乙酸、乳酸等)積累(圖5g)  

 

數據的研究意義:  

1. 區室化驗證:微生物豐度(細菌在直腸最高,真菌隨腸道后移遞增)證明腸道微環境驅動分區定植。  

2. 功能關聯:pH梯度(蜜囊6.1→直腸4.8)與微生物發酵產物(乙酸)積累相關,解釋乳酸菌在酸性區的優勢。  

3. 生態互作:氧氣分布(直腸0–37.5 μmol/L)支持好氧/兼性厭氧菌(如Snodgrassella)的空間分工。  

4. 環境適應性:環境細菌/真菌的物種更替(圖3b-c)反映其對腸道梯度的適應性分化。  

 

使用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的數據意義:  

1. 氧氣微剖面(圖5b):首次在自然狀態蜜蜂中發現直腸存在微量氧氣(0–37.5 μmol/L),推翻實驗室條件下直腸完全缺氧的假設,表明野外蜜蜂腸道氧化狀態受飲食波動影響。  

2. pH梯度(圖5d):連續測量顯示pH從蜜囊(6.1)到直腸(4.8)顯著下降,且與微生物負荷負相關,證明微生物代謝活動是酸化主因。  

3. 氧化還原電位(圖5e):全腸道維持正電位(215–370 mV),中腸最低(266 mV),結合缺氧環境,表明發酵產物(如乙酸)以氧化態積累,解釋腸道抑真菌機制。  

 

結論:  

1. 蜜蜂腸道三類微生物(核心細菌、環境細菌、真菌)均呈現區室化分布,受物理化學梯度(O?、pH、氧化還原電位)驅動。  

2. 核心細菌主導群落功能,但環境細菌(如鏈霉菌屬)和真菌(如Starmerella酵母)具有代謝潛力(糖降解、維生素合成)。  

3. 微生物分區塑造腸道代謝微環境:前腸富集糖類,后腸積累短鏈脂肪酸(如乙酸)。  

4. 真菌(尤其發酵型酵母)與細菌互作,可能通過物理接觸和代謝互補影響群落穩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