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strategy for power generation from bilgewater using a photosynthetic microalgal fuel cell(MAFC)  

利用光合微藻燃料電池從艙底水中發電的策略  

來源:Journal of Power Sources, Volume 484, 2021, Article Number 229222

《電源雜志》第484卷,2021,文章編號229222  

 

摘要內容:  

研究首次利用從含油廢水中分離的新型微藻菌株(Chlorella sorokiniana)構建單室(SMAFC)和雙室(DMAFC)微藻燃料電池處理合成艙底水(含0.1%標準艙底混合物和100 ppm SDS)。關鍵發現包括:  

1. 氧控制策略:通過添加乙酸(調節乙酸鹽/氯離子比=500)或光暗循環(16小時暗/8小時光)實現陽極厭氧環境,單室系統(SMAFC)在光暗循環下獲得最高電壓160.1±2.9 mV和功率密度83.4±2.1 mW/m2(圖1b-d)。  

 

2. 電子傳遞機制:缺氧條件下碳酸氫鹽(HCO??)可能作為替代電子受體驅動發電(反應式:HCO?? + 4e? + 5H? → CH?O + 2H?O)。  

3. 構型對比:雙室系統(DMAFC)因陰極室獨立供氧,功率密度較單室提高23.9%(表4)。  

 

4. 污染物去除:SMAFC和DMAFC對可溶性COD(SCOD)去除率達67.2-77.4%,氮磷去除率>98%(圖1e,表4)。  

 

研究目的:  

1. 驗證微藻作為陽極活性生物質(而非底物)處理含油廢水并發電的可行性;  

2. 探究缺氧條件下替代電子受體(如HCO??)的作用機制;  

3. 優化單室與雙室微藻燃料電池的構型及氧控制策略。  

 

研究思路:  

1. 材料制備:  

   ? 合成艙底水:0.1%標準艙底混合物(SBM)+100 ppm SDS(表1);  

 

   ? 微藻培養:從含油廢水中分離Chlorella sorokiniana,經18S rRNA測序確認(表2)。  

 

2. 反應器設計:  

   ? SMAFC:500 mL單室反應器,碳刷陽極(31.6 cm2),鐵陰極(8 cm2)包覆鉑絲;  

 

   ? DMAFC:雙室反應器,質子交換膜(Nafion 117)分隔陰陽極室。  

 

3. 氧控制策略:  

   ? 乙酸添加:10 mM乙酸抑制PSII產氧(圖1a);  

 

   ? 光暗循環:16小時暗/8小時光周期實現周期性厭氧。  

 

4. 性能監測:  

   ? 電化學:電壓、功率密度、庫侖效率;  

 

   ? 污染物:SCOD、氮磷濃度(Hach試劑盒);  

 

   ? 溶解氧:Unisense OX10微電極實時監測。  

 

測量數據及其研究意義:  

1. 功率密度與電壓(圖1b-d,表4)  

   ? 數據:SMAFC在光暗循環下達最高功率密度83.4±2.1 mW/m2(電壓160.1 mV),DMAFC在相同條件下達109.7±3.7 mW/m2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證實光暗循環優化氧控制,雙室構型因獨立供氧提升性能23.9%。  

 

2. 溶解氧動態(圖1a)  

   ? 數據:添加乙酸后3小時內DO從8.9 mg/L降至0,維持4天厭氧;光暗循環下DO在暗期2小時內歸零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揭示乙酸競爭性抑制PSII產氧,為維持陽極厭氧環境提供關鍵參數。  

 

3. 污染物去除(圖1e,表4)  

   ? 數據:SMAFC和DMAFC的SCOD去除率67.9-77.4%,氮磷去除率>98%,生物量增至432.5 mg/L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證明微藻同步降解含油廢水有機物與營養鹽,兼具污染治理與資源回收潛力。  

 

4. 生物膜形貌(圖2)  

   ? 數據:SEM顯示C. sorokiniana在陽極形成致密生物膜(圖2a-b),陰極附著較少(圖2d-e)。  

 

   ? 意義:生物膜空間分布解釋陽極主導電子傳遞,陰極生物量低利于氧擴散。  

 

結論:  

1. 微藻作為活性生物質可行:C. sorokiniana在陽極直接降解含油有機物并產電,單室系統功率密度達83.4 mW/m2,突破傳統微藻僅作底物或陰極供氧體的局限。  

2. 氧控制策略核心性:光暗循環(16小時暗/8小時光)最優,平衡厭氧需求與微藻光合活性;乙酸添加雖有效但需持續碳源補充。  

3. 雙室系統性能優勢:獨立陰極室提升氧還原效率,功率密度提高23.9%,但質子交換膜成本($77-2860/m2)限制應用。  

4. 替代電子受體機制:缺氧條件下HCO??可能作為電子受體驅動發電,需進一步驗證其代謝路徑。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:  

使用Unisense OX10微電極實時監測溶解氧(DO):  

1. 精準定位氧動態:電極尖端(10 μm)置于陰極0.5 cm處,捕捉到乙酸添加后DO 3小時內歸零(圖1a),直接驗證PSII抑制理論(Cl?位點被乙酸競爭占據)。  

2. 關聯電化學性能:DO趨零時電壓升至160.1 mV(圖1b),揭示厭氧環境是高效產電前提,為優化光暗周期提供依據。  

3. 空間分辨率優勢:微尺度監測克服傳統DO探頭無法區分陰陽極微環境的局限,證實陰極區DO波動(>12 mg/L)對雙室系統性能提升的貢獻(表4)。  

4. 技術普適性:原位校準策略確保長期實驗數據可靠性,適用于復雜廢水體系生物電化學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