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Sediment Remediation with New Composite Sorbent Amendments to Sequester Phosphorus, Organic Contaminants, and Metals
新型復合吸附劑改良劑在沉積物修復中固定磷、有機污染物和金屬的作用
來源: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 vol.55, pages 11937-11947 (2021)
《環境科學與技術》第55卷,11937-11947頁(2021年)
摘要內容:
研究測試了兩種新型沉積物修復技術——鋁(Al)注入沉積物和Polonite(鈣硅酸鹽材料)薄層覆蓋(TLC),單獨或與活性炭(AC)復合使用,評估其對富營養化沉積物中磷(P)、疏水性有機污染物(HOCs)和金屬的同步固定效果。通過沉積物柱培養實驗結合被動采樣技術(DGT測量金屬/磷,SPMD測量HOCs),發現:
? Al注入完全阻止磷釋放,顯著降低鎘(-97%)和鋅(-95%)釋放,但增加多環芳烴(PAH)釋放(+49%);
? Polonite與AC復合使用降低磷(-70%)、鎘(-67%)和鋅(-89%)釋放,但增加甲烷排放;
? AC與兩種技術復合均降低HOCs釋放40%。
結果證明復合吸附劑可同步固定多類污染物,但需關注對微生物過程(如產甲烷作用)的潛在影響。
研究目的:
1. 評估Al注入和Polonite TLC抑制沉積物磷釋放的能力
2. 探究二者對金屬遷移性的影響
3. 驗證與AC復合使用對HOCs、磷及金屬的協同固定效果
4. 監測處理對沉積物生物地球化學過程(pH、甲烷產生等)的副作用
研究思路:
1. 采集瑞典Brunnsviken海灣污染沉積物柱(富營養化,含高濃度PAHs/PCBs/金屬)
2. 設置五組處理:對照組(CTRL)、Al注入(AL)、Al注入+AC覆蓋(AL+AC)、Polonite覆蓋(POL)、Polonite+AC覆蓋(POL+AC)
3. 135天實驗室培養,分五次孵化(見表1)模擬不同氧狀態(好氧/缺氧/厭氧)

4. 測量污染物通量(磷/氮/金屬/HOCs/甲烷)、沉積物剖面(O?/pH/硫化物)
5. 使用Unisense微電極獲取高分辨率沉積物剖面數據
6. 統計分析處理效果差異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:
1. pH梯度(圖1)

? 數據:Al注入使沉積物0-2cm酸化(pH最低4.2),Polonite處理堿化(pH最高9.1)
? 意義:解釋金屬溶出差異(酸化促進Fe/Pb釋放),揭示Al處理對微生物活性的抑制機制
2. 磷酸鹽通量(圖2)

? 數據:Al注入完全阻止厭氧磷釋放(0 μmol m?2 d?1),Polonite+AC降低70%
? 意義:證明Al對磷的強固定能力,為富營養化治理提供優化方案
3. 氧消耗與甲烷通量(圖3)

? 數據:Al處理降低氧消耗(滲透深度增至1.04cm),Polonite使甲烷通量翻倍
? 意義:警示Polonite堿化可能促進產甲烷作用,影響溫室氣體排放
4. HOCs釋放(圖4)

? 數據:Al單獨處理增加輕/中分子量PAH釋放(+74%/+56%),但AC復合使用降低HOCs 40%
? 意義:揭示Al酸化促HOCs釋放風險,凸顯AC在復合技術中的必要性
5. 金屬濃度(圖5)

? 數據:Al處理使水中Fe/Pb濃度激增1700%/5600%,Polonite降低Zn 89%
? 意義:證實pH對金屬行為的調控作用,Polonite可替代傳統沸石固定金屬
結論:
1. Al注入是最有效的磷固定技術(完全抑制釋放),但強酸化導致Fe/Pb溶出和PAH釋放風險
2. Polonite+AC復合技術可同步降低磷(-70%)、金屬和HOC通量,適用多污染沉積物修復
3. 所有處理均干擾氮循環:Al抑制氨化作用,Polonite促進硝酸鹽異化還原(DNRA)
4. Unisense電極數據證實Polonite堿化顯著升高甲烷排放,需評估長期生態影響
5. AC是HOCs固定的關鍵組分,復合使用可規避單一技術的副作用
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核心研究意義:
1. 高分辨率機制解析:
? 微電極(型號OX-50、SULF-50、pH-100)以100μm間隔測量沉積物垂直剖面(圖1)
? 發現Al處理雖使0-2cm層酸化(pH<5),但O?滲透深度增至1.04cm(vs. 對照組0.38cm),證明Al抑制好氧微生物代謝
? 首次捕捉到Polonite處理下硫化物(Stot)積累(200μM)與甲烷通量正相關,揭示堿化促進硫酸鹽還原菌與產甲烷菌的耦合作用
2. 環境閾值量化:
? 明確厭氧產甲烷的臨界Eh(<-100 mV)和pH(>7)參數,為預測修復技術對微生物過程的影響提供基準
? 證實<500 μm的沉積物表層微氧層(圖1徑向剖面)消耗O?維持內部厭氧環境,解釋污染物形態變化
3. 技術不可替代性:
? 傳統取樣無法獲取的毫米尺度化學梯度(如O?/H?S躍變層),Unisense實現原位實時監測,揭示Al/Polonite對沉積物微環境的改造機制
? 數據直接關聯污染物通量(如低pH區對應Fe/Pb釋放高峰),為修復技術優化提供物理化學依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