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標題:Regulating autogenic vegeta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reduces carbon emissions: Evidence from a microcosm study
調節河岸帶自生植被可減少碳排放:微觀研究的證據
來源: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40 (2022) 156715
摘要內容
摘要通過220天(110天旱季+110天淹水季)的微宇宙實驗,揭示了河岸帶自生植被對碳排放的影響機制。研究表明:
1. 植被存在增加碳排放:旱季植被通過根系呼吸使CO?通量顯著升高(NT組835.58 mg/m2/h vs 對照組411.55 mg/m2/h);淹水季植被殘體分解提升沉積物TOC(0.91% vs 0.73%)和水體DOC(16.51 mg/L vs 10.69 mg/L),導致CO?和CH?濃度激增(沉積物溶解CO?:1077.76 μmol/L vs 406.42 μmol/L)。
2. 植被收割降低碳排放:淹水前收割植被(RT組)使沉積物TOC降低19.8%,DOC降低34.1%,CO?通量從222.95 mg/m2/h降至-53.71 mg/m2/h(碳匯狀態),凈生態系統碳收支(NECB)減少48%。
3. 微生物機制:植被殘體分解促進產甲烷菌(mcrA基因拷貝數增加)和碳代謝酶(如多磷酸葡萄糖激酶)活性,而收割植被抑制此類微生物活動(mcrA/pmoA比值下降71.4%)。
研究目的
研究旨在闡明:
1. 河岸帶植被在干濕交替環境下的碳循環作用;
2. 植被殘體分解對CO?和CH?排放的貢獻;
3. 植被收割調控對碳減排的可行性及機制;
4. 微生物群落和功能酶在碳轉化中的響應。
研究思路
采用"微宇宙模擬-多組對照-多參數追蹤"策略:
1. 實驗設計:設置三組處理——
NT組:旱季播種草甸羊茅(Festuca arundinacea),淹水季保留植被殘體;
RT組:淹水前收割地上植被;
對照組:無植被。
2. 階段監測:
旱季:監測植被生長、根系呼吸及CO?/CH?通量;
淹水季:追蹤殘體分解對沉積物TOC、水體DOC及溶解氣體的影響。
3. 機制解析:
微生物分析:qPCR定量mcrA(產甲烷菌)、pmoA(甲烷氧化菌)基因;
酶活性檢測:碳代謝關鍵酶(如EC 2.7.1.63多磷酸葡萄糖激酶);
NECB計算:整合碳輸入(植被NPP)與輸出(CO?/CH?排放)。
測量的數據及其研究意義
研究測量了多維度數據,每項數據均來自文檔中的圖表,其研究意義如下:
植被生物量與碳固定:旱季NT組植被NPP達1438.33 kg C/ha。意義:量化植被固碳潛力,為NECB計算提供輸入項。

氣體通量時空動態(圖4a-b):
旱季NT組CO?通量(835.58 mg/m2/h)顯著高于對照組(411.55 mg/m2/h)。意義:揭示植被呼吸是旱季碳排放主要來源。
淹水季RT組CO?通量(-53.71 mg/m2/h)轉為負值。意義:證實收割植被可使系統從碳源轉為碳匯。

溶解氣體濃度(圖3a-d):
淹水季NT組沉積物溶解CH?(7.12 μmol/L)顯著高于RT組(2.13 μmol/L)。意義:植被殘體分解驅動厭氧環境促進CH?生成。
微生物基因豐度(圖5a-c):

NT組mcrA/pmoA比值較RT組高71.4%。意義:揭示植被殘體提升產甲烷菌相對豐度,增加CH?排放風險。

碳代謝酶活性(圖6):
淹水季NT組多磷酸葡萄糖激酶(EC 2.7.1.63)活性顯著高于RT組。意義:酶活性升高加速有機碳礦化為CO?。
凈生態系統碳收支(表1):

RT組220天NECB為-2313.38 kg C/ha,較NT組(-4488.31 kg C/ha)降低48%。意義:首次量化植被收割的碳減排效益。
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數據的詳細解讀
研究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(型號OX-25)測量沉積物-水界面溶解氧(DO)剖面,核心研究意義如下:

DO梯度揭示缺氧機制(圖2):

淹水早期(第111天),NT組沉積物DO滲透深度顯著低于對照組,表明植被殘體分解快速消耗氧氣(NT組DO耗盡深度>5 cm)。
淹水后期(第220天),NT組沉積物完全厭氧(DO≈0),而RT組因植被收割維持淺層氧化區(DO滲透深度2-3 cm)。
關聯碳轉化路徑:
DO耗竭與高CH?濃度(R=0.93, p<0.01)證實缺氧環境驅動產甲烷作用;
RT組較淺的DO滲透深度解釋其低CH?排放(0.64 mg/m2/h vs NT組1.45 mg/m2/h)。
技術優勢:微電極的毫米級空間分辨率(探頭直徑≤100 μm)實現沉積物-水界面DO動態原位監測,克服傳統方法無法捕捉微區氧梯度的局限。
結論
1. 植被加劇碳排放:河岸帶植被通過根系呼吸(旱季)和殘體分解(淹水季)顯著提升CO?/CH?排放,NT組220天凈碳排達4488.31 kg C/ha。
2. 收割有效減排:淹水前收割植被(RT組)使沉積物TOC降低19.8%,抑制產甲烷菌(mcrA基因拷貝降幅>50%)和碳代謝酶活性,NECB減少48%。
3. 微生物核心作用:植被殘體通過提升mcrA/pmoA比值(+71.4%)和酶活性(如多磷酸葡萄糖激酶+32.4%)驅動碳礦化,而收割植被逆轉此效應。
4. 管理建議:將植被收割納入河岸帶管理策略,可有效減少水庫消落區溫室氣體排放。
---
關鍵圖表索引:
圖1:實驗裝置示意圖
圖2:DO剖面(Unisense微電極數據)
圖3:溶解CO?/CH?濃度
圖4:CO?/CH?通量
圖5:mcrA/pmoA基因豐度
圖6:碳代謝酶活性
表1:凈生態系統碳收支(NECB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