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Millimetre scale aeration of the rhizosphere and drillosphere
根際和土壤層的毫米級通氣
來源: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.2022;73:e13269.
摘要核心內容
本研究通過結合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(X-ray CT)和微電極傳感技術,揭示了根際(rhizosphere)與蚯蚓孔周圍(drilosphere)毫米尺度孔隙結構對土壤通氣的調控機制。核心發現包括:
通氣增強效應:生物孔(根或蚯蚓形成)周圍土壤的氧氣濃度(pO?)和相對擴散系數(Ds/D?)顯著高于非生物孔區域(圖2-3)。


孔隙結構差異:根系形成的生物孔具有更高連通性的側向孔隙網絡(CT孔隙度35%),而蚯蚓孔周圍因分泌物堵塞孔隙,連通性較低(CT孔隙度25%)(圖4)。

功能關聯:孔隙連通性直接決定氧氣擴散效率,根際區域的Ds/D?值(0.08)是蚯蚓孔周圍(0.02)的4倍(圖3)。
生物學意義:根際優越的通氣條件支持更高的微生物活性和根系呼吸,影響養分礦化與碳循環。
研究目的
解析孔隙結構差異:比較根際與蚯蚓孔周圍毫米尺度孔隙幾何特征(連通性、孔隙度)。
量化通氣功能:測定不同生物孔界面氧氣傳輸動力學(擴散系數、氧分壓剖面)。
建立結構-功能關聯:驗證孔隙連通性對土壤通氣效率的調控作用。
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
采用 原位采樣→多尺度成像→微傳感測量→數據關聯 策略:
樣品采集:
德國Luvisol土壤45-60 cm深層取樣(黏土質壤土),選取苜蓿(alfalfa)和菊苣(chicory)根系形成的生物孔及蚯蚓孔。
結構表征:
X-ray CT掃描(64.65 μm分辨率)重建孔隙3D網絡,量化總孔隙度(CT-porosity)和連通孔隙度(connected CT-porosity)(圖1)。

功能測量:
氧分壓(pO?)剖面:Unisense微電極(100 μm尖端)沿生物孔壁向基質內每100 μm測點(圖2)。
相對擴散系數(Ds/D?):雙傳感器相位差法計算氧氣擴散效率(圖3)。
數據整合:
關聯CT孔隙參數(圖4)與微傳感數據(圖2-3),解析結構對通氣功能的調控機制。
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1. 孔隙結構數據(圖4)
數據:
根際側向孔隙度:35%(苜蓿)、32%(菊苣),顯著高于蚯蚓孔(25%)。
根際連通孔隙占比:>90%,蚯蚓孔僅70%。
意義:首次量化根際“高連通孔隙網絡”的結構優勢,解釋其高效通氣的物理基礎。
2. 氧分壓剖面(圖2)
數據:
根際區域pO?:17 kPa(距孔壁2 mm處),比蚯蚓孔(10 kPa)高7 kPa。
氧氣滲透深度:根際達5 mm,蚯蚓孔僅3 mm。
意義:證實根際更優的氧氣供應能力,支持好氧微生物活動與根系呼吸。
3. 相對擴散系數(圖3)
數據:
根際Ds/D?:0.08(距孔壁1 mm),蚯蚓孔僅0.02。
擴散效率隨距離衰減:根際在5 mm處仍保持0.03,蚯蚓孔在3 mm趨近于0。
意義:明確孔隙連通性對氣體傳輸效率的直接調控,為土壤呼吸模型提供參數。
Unisense電極數據的專項解讀
技術原理與創新應用
電極型號:丹麥Unisense Clark型氧微電極(100 μm尖端),搭配微操縱器(1 μm精度)。
測量場景:
pO?剖面:垂直生物孔壁每100 μm測點,實時記錄氧梯度(圖2)。
Ds/D?計算:雙傳感器相位差法(圖3),通過交替通入空氣/氮氣誘導正弦氧濃度波動,依據相位滯后計算擴散系數。
關鍵發現與機制解析
根際通氣優勢量化(圖2):
根際pO?比蚯蚓孔高40%,證實根系通過側向孔隙增強氧氣橫向擴散。
意義:推翻“生物孔周圍均質壓實”假設,揭示根系的“工程效應”。
擴散效率的空間異質性(圖3):
Ds/D?在根際隨距離緩慢下降(1→5 mm:0.08→0.03),蚯蚓孔驟降(1→3 mm:0.02→0)。
意義:首次捕捉毫米尺度擴散衰減規律,驗證CT顯示的孔隙連通性差異(圖4)。
方法學突破:
克服傳統擴散池需樣品兩端暴露的限制,實現單端暴露生物孔的原位測量(圖S1C)。
研究意義
機制深度解析:
明確根系通過誘導收縮-膨脹循環產生裂縫孔隙(RIMs),而蚯蚓分泌物堵塞孔隙(圖4),直接調控氧氣傳輸路徑。
模型參數化支持:
提供毫米尺度Ds/D?實測值,改進土壤呼吸和碳周轉模型的空間分辨率。
農業應用啟示:
深根作物(如苜蓿)種植2年即可形成高連通根際孔隙(圖4),為可持續農業中“生物鉆孔”技術提供理論依據。
核心結論
孔隙結構分異:根系生物孔通過側向孔隙網絡(RIMs)增強連通性,蚯蚓孔因分泌物堵塞孔隙導致連通性低。
通氣功能差異:根際氧氣濃度(pO?↑40%)和擴散效率(Ds/D?↑300%)顯著高于蚯蚓孔周圍。
生物學效應:根際優越的通氣條件支持更高微生物活性與根系呼吸,影響深層土壤碳氮循環。
應用價值
農業實踐:優先選擇深根作物(如苜蓿)輪作,以改善深層土壤通氣,提升養分利用效率。
土壤修復:利用根系工程效應修復壓實土層,增強污染物好氧降解。
模型優化:毫米尺度擴散參數(Ds/D?)提升土壤-植物系統氣體傳輸模型精度。
總結:本研究通過Unisense微電極等技術創新,揭示根際與蚯蚓孔周圍毫米尺度通氣差異的物理-生物耦合機制,為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