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granular process
氫營養(yǎng)反硝化顆粒工藝的開發(fā)和表征:脫氮能力和適應性
來源:Bioresource Technology 363 (2022) 127973
1. 摘要核心內(nèi)容
本研究成功開發(fā)了氫營養(yǎng)反硝化(HD)顆粒污泥工藝,在30°C下實現(xiàn)最高氮去除速率(NRR)0.42±0.04 kgN/(m3·d)(圖2),顯著高于固定床生物膜反應器(0.13±0.01 kgN/(m3·d))。顆粒污泥在低溫(15°C)和地下水處理中表現(xiàn)穩(wěn)定,亞硝酸鹽(NO??)和氧化亞氮(N?O)積累極低(圖3)。微生物群落以Hydrogenophaga和Comamonas為主(圖4),地下水中的硫酸鹽(SO?2?)促進了硫酸鹽還原菌(如Desulfovibrio)的生長。研究證實HD顆粒污泥工藝是處理低硝酸鹽(NO??)污染地下水的可靠技術。



2. 研究目的
開發(fā)HD顆粒污泥工藝:解決傳統(tǒng)固定床反應器堵塞問題,提升脫氮能力與穩(wěn)定性。
評估工藝性能:比較顆粒污泥與固定床反應器的NRR、N?O排放及低溫適應性。
揭示微生物機制:解析顆粒污泥的群落結構、功能基因及環(huán)境因子(如SO?2?、溫度)的影響。
3. 研究思路
采用對照實驗與多階段驗證策略:
顆粒污泥培養(yǎng):在SBR反應器(圖1A)中接種HD絮狀污泥,通過逐步提高氮負荷(表1)誘導顆粒化。


性能對比:平行運行固定床生物膜反應器(圖1B,載體為聚氨酯海綿),比較NRR與穩(wěn)定性。
環(huán)境適應性測試:
水質(zhì)影響:合成廢水(階段I)→ 硝酸鹽污染地下水(階段II-IV)。
溫度影響:30°C(階段I-II)→ 20°C(階段III)→ 15°C(階段IV)。
微生物分析:通過16S rRNA測序(圖4)和qPCR(圖4D)解析群落演替與功能基因。
4. 測量數(shù)據(jù)及研究意義
(1)水質(zhì)與氣體參數(shù)
(1)水質(zhì)與氣體參數(shù)**
| 數(shù)據(jù)類別 | 測量方法 | 來源圖表 | 研究意義 |
| NO??/NO??/NH??濃度 | 比色法(APHA, 2005) | 圖2A-B, 圖5A | 評估脫氮效率:證實顆粒污泥NRR達固定床的3.2倍(圖2 vs 圖5B)。 |
| 溶解H?濃度 | Unisense H?微電極(丹麥) | 圖3A | 量化電子供體限制:H?>0.48 mg/L時NO??積累(3.1節(jié)),指導H?供應優(yōu)化。 |
| 液相/氣相N?O濃度 | Unisense N?O微電極 + GC | 圖3B-C | 揭示低溫N?O排放機制:15°C時N?O排放升高至0.72% TN(3.2.3節(jié))。 |
| SO?2?/TOC濃度 | 離子色譜 + TOC分析儀 | 正文3.2.1-3.2.2 | 驗證地下水影響:SO?2?(70.2 mg/L)促進SRB,致顆粒變灰(圖未展示)。 |
| 污泥形態(tài)與粒徑分布 | SEM + 圖像分析法 | 正文3.1, 3.4.2 | 證實顆粒結構優(yōu)勢:54.6%顆粒粒徑1-6 mm(3.1節(jié)),提升生物量密度。 |

(2)微生物數(shù)據(jù)
| 數(shù)據(jù)類別 | 測量方法 | 來源圖表 | 研究意義 |
| 微生物群落結構 | 16S rRNA高通量測序 | 圖4A-C | 揭示優(yōu)勢菌屬:*Hydrogenophaga*(45.6%,地下水)主導脫氮(3.3.1節(jié))。 |
| 功能基因豐度 | qPCR(*nirS/nirK/nosZ/dsrA*) | 圖4D | 關聯(lián)環(huán)境響應:低溫(15°C)時*nosZ*豐度↓致N?O排放↑(3.3.2節(jié))。 |
5. 核心結論
工藝性能優(yōu)勢:
顆粒污泥NRR(0.42 kgN/(m3·d))顯著高于固定床(0.13 kgN/(m3·d)),因生物量密度更高(2.44 vs 1.46 gVSS/L)(3.4.1節(jié))。
處理地下水時,15°C下仍保持100% NO??去除率(階段IV,表1),證實強適應性。
微生物機制:
Hydrogenophaga和Comamonas是核心脫氮菌(圖4C);地下水SO?2?促進Desulfovibrio(SRB)生長(0.62%,15°C),但未顯著抑制脫氮(3.3.2節(jié))。
低溫(15°C)導致nosZ(N?O還原酶基因)豐度↓,N?O排放↑至0.72% TN(圖3C,圖4D)。
環(huán)境友好性:
出水TOC僅0.52±0.47 mg/L(3.2.2節(jié)),遠低于異養(yǎng)反硝化(>1 mg/L),適合高品質(zhì)出水需求。
N?O排放(≤0.72% TN)低于異養(yǎng)工藝(0.4-13%)(3.2.3節(jié))。
6. Unisense電極數(shù)據(jù)的詳細解讀
丹麥Unisense微電極(H?和N?O型號)在研究中發(fā)揮關鍵作用:
溶解H?微電極(H?-N型號):
實時監(jiān)測H?傳質(zhì)限制:
圖3A顯示:當NRR=0.4 kgN/(m3·d)時,溶解H?=0.16 mg/L;NRR升至0.46 kgN/(m3·d)時,H?=0.48 mg/L且NO??積累↑,表明H?供應過剩未轉化效率(3.1節(jié))。
指導優(yōu)化:H?濃度>0.48 mg/L需降低供氣量,避免資源浪費。
N?O微電極(N?O-R型號):
精準量化溫室氣體排放:
圖3B-C結合GC數(shù)據(jù),量化液相/氣相N?O貢獻:15°C時N?O排放占TN的0.72%,為30°C時的3倍(3.2.3節(jié))。
機制關聯(lián):低溫抑制nosZ表達(圖4D),導致N?O還原受阻。
技術優(yōu)勢:檢測限低至0.1 μM,在線監(jiān)測避免傳統(tǒng)頂空法誤差(2.3節(jié))。
研究意義:Unisense電極提供原位、高精度底物與氣體數(shù)據(jù),為優(yōu)化HD工藝參數(shù)(H?供應、溫度控制)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供直接依據(jù)。
總結:本研究通過開發(fā)HD顆粒污泥工藝,解決了固定床反應器的堵塞問題并顯著提升脫氮能力。顆粒污泥在低溫與地下水處理中表現(xiàn)優(yōu)異,微生物機制解析為工程應用提供理論支撐。Unisense電極數(shù)據(jù)在工藝優(yōu)化與環(huán)境風險評估中具不可替代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