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Micro-analysis of nitrous oxide accumulation in denitrification under acidic conditions: The role of pH and free nitrous acid
酸性條件下反硝化過程中一氧化二氮積累的微量分析:pH 和游離亞硝酸的作用
來源: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47 (2022) 102767
1. 摘要核心內容
論文探究了酸性條件下(pH 4.5–6.5)反硝化過程中N?O積累的機制。關鍵發現包括:
N?O富集效率:pH從6.5降至4.5時,N?O產率從1.0%升至65.0%,伴隨亞硝酸鹽積累。
抑制機制:微電極分析表明,H?(氫離子)是N?O還原酶(NOS)的真實抑制劑,而非游離亞硝酸(FNA);同時低pH促進NOR活性,增加N?O生成。
應用意義:為酸性條件下回收N?O作為能源提供了理論依據。
2. 研究目的
澄清酸性pH下N?O積累的微生物機制,重點區分H?濃度與FNA濃度對NOS活性的抑制作用,為廢水處理中N?O能源回收提供技術支撐。
3. 研究思路
采用宏觀批量實驗+微觀微電極技術的雙尺度驗證:
批量實驗:在pH 4.5–6.5下進行硝酸鹽反硝化,監測N?O產率與亞硝酸鹽積累(圖1)。

微電極原位測量:
測試1–2:以N?O為唯一氮源,量化無FNA(圖2)和有FNA(圖3)時pH對N?O消耗速率的影響。


測試3–4:以NO為氮源,量化無FNA(圖4)和有FNA(圖5)時pH對N?O生成速率的影響。


機制解析:通過凈體積速率計算(公式1–2)和擬合曲線(圖6)區分H?與FNA的作用,構建機制模型(圖7)。


4.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關鍵數據來源與意義
測量指標 數據來源 研究意義
N?O產率與亞硝酸鹽積累 圖1 pH↓導致亞硝酸鹽積累↑(FNA↑)和N?O產率↑(65%@pH4.5),揭示酸性條件富集潛力。
無FNA時N?O消耗速率 圖2f–j pH↓使N?O消耗速率↓(pH4.5比pH6.5降低57.5%),證明H?直接抑制NOS活性。
有FNA時N?O消耗速率 圖3f–j FNA存在進一步抑制消耗速率(pH4.5時比無FNA低26.2%),但H?仍是主因。
無FNA時N?O生成速率(NO底物) 圖4f–j pH↓使N?O生成速率↑(pH4.5比pH6.5高63倍),表明低pH直接促進NOR活性。
有FNA時N?O生成速率 圖5f–j FNA存在進一步刺激生成速率(pH4.5時比無FNA高8.4%),增加底物效應。
H?/FNA與速率擬合關系 圖6a–b 定量驗證:N?O消耗速率與H?濃度負相關(R2=0.995),強于FNA(R2=0.997)。
5.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核心意義
技術原理:
采用N?O微電極(Unisense, Denmark),空間分辨率100 μm,直接測定污泥絮體內N?O濃度梯度剖面(圖2a–e, 3a–e等)。
通過穩態擴散-反應模型(公式1–2)計算凈體積反應速率(R),區分生成/消耗區域。
研究發現與意義:
原位驗證H?的抑制作用(圖2):
無FNA時,pH 4.5下N?O消耗速率顯著降低(26.03 vs. 61.21 μmol·cm?3·h?1 @pH 6.5),首次證明H?是NOS的真實抑制劑,推翻“FNA是唯一抑制劑”的假說。
揭示FNA的協同效應(圖3,5):
FNA存在時,N?O消耗速率進一步降低(pH4.5: 34.82 vs. 22.45 μmol·cm?3·h?1),但通過圖6擬合曲線明確FNA僅協同放大H?的抑制效果。
NO底物實驗中,FNA通過增加亞硝酸鹽底物進一步刺激N?O生成(圖5j vs. 4j)。
量化低pH對NOR的激活作用(圖4):
pH 4.5時N?O生成速率達17.08 μmol·cm?3·h?1(比pH6.5高40倍),明確低pH直接激活NOR,促進NO→N?O轉化。
方法論貢獻:
突破傳統宏觀局限:直接測定絮體內部反應動力學,避免氣相損失干擾。
解析多反應耦合機制:同步量化生成(NOR)與消耗(NOS)速率,揭示pH/FNA的差異化影響。
6. 結論
主導機制:
H?是NOS活性的真實抑制劑,FNA僅起協同作用。
低pH激活NOR,大幅提升NO→N?O轉化效率(pH4.5時速率比pH6.5高40倍)。
亞硝酸鹽積累(低pH抑制NIR活性)提供額外底物,進一步促進N?O生成。
應用價值:
酸性條件(pH 4.5–5.0)可實現高效N?O回收(產率>50%),無需惰性氣體吹脫。
機制模型(圖7)為優化廢水處理工藝提供理論支持。
7. 圖表索引
圖1:不同pH下氮/COD濃度變化 → N?O產率與亞硝酸鹽積累關系
圖2–3:無/有FNA時N?O濃度剖面與消耗速率 → H?與FNA的抑制效果
圖4–5:無/有FNA時N?O生成速率 → pH對NOR的激活作用
圖6:H?/FNA與消耗速率擬合曲線 → 定量驗證抑制作用
圖7:N?O積累機制模型 → 多因素耦合效應
本研究通過微電極原位分析,澄清了酸性反硝化中N?O富集的關鍵機制,為廢水能源回收提供了新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