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Uncertainty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lgal-bacterial model under different ranges of parameter variation
不同參數變化范圍下藻-菌模型的不確定性及敏感性分析
來源: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79 (2022) 108334
摘要核心發現
研究基于ASM3模型構建了包含自養菌、藻類和異養菌的藻菌耦合模型(31個參數),通過全局敏感性分析(SRC方法):
識別出8個關鍵敏感參數(如 kSTO、μH 等),其SRC絕對值>0.1(圖5)

模型成功預測PSBR中溶解氧動態(Unisense電極實測)和污染物去除(COD 94.29%,NH??-N 75.27%)
參數變化范圍(±5%~±50%)不影響敏感參數排序一致性(TDCC>3.8,p<0.01)
研究目的
建立藻菌相互作用模型:量化藻類光合供氧與細菌代謝的協同機制(圖1)

評估參數不確定性:分析不同參數擾動范圍(±5%~±50%)對模型輸出的影響
優化PSBR運行:通過敏感參數校準提升污染物去除預測精度
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
graph TD
A[實驗系統] --> B[PSBR反應器+Unisense監測]
B --> C[水質數據采集] --> D[藻菌模型構建]
D --> E[蒙特卡洛模擬] --> F[全局敏感性分析]
F --> G[參數校準] --> H[模型驗證]
關鍵步驟:
實驗設計:4組進水條件(表1),藻菌接種比2:1,無曝氣

數據采集:COD、NH??-N、PO?3?、DO(Unisense電極實時監測)
分析方法:拉丁超立方采樣+3000次蒙特卡洛模擬(圖4),SRC敏感性排序(圖5)

關鍵數據及科學價值
1. 污染物去除動態(圖3)
2. 
數據來源:PSBR反應周期內實時監測
核心發現:
DO濃度在120min時降至0.1 mg/L(藻類光合滯后)
COD/NH??-N去除率分別達94.29%/75.27%
意義:揭示藻菌系統“光合供氧-細菌耗氧”耦合機制,驗證模型代謝基礎
2. 參數敏感性排序(圖5)
數據來源:SRC分析(|SRC|>0.1為敏感參數)
核心發現:
COD去除:最敏感參數為 kSTO(SRC=-0.73) 和 μH(SRC=-0.70)
NH??-N去除:最敏感參數為 μALG(SRC=-0.59) 和 YSTO,O2(SRC=-0.56)
意義:指導參數校準優先級,減少模型不確定性
3. 模型驗證結果(圖7)
4. 
數據來源:4組進水條件對比實驗
核心發現:
校準后RMSE<0.05(表3)

高氨氮條件(Set 4)下NH??-N預測偏差<8%
意義:證實模型在多變水質下的魯棒性
丹麥Unisense電極的研究意義
技術原理
原位動態監測:OX-100便攜式溶解氧儀(2.1節)
高分辨率采集:秒級響應捕捉DO瞬變(圖3B)
無擾動測量:避免傳統采樣對微生態的干擾
關鍵數據作用
揭示氧限制轉折點:
120min時DO≈0.1 mg/L(圖3B),標識細菌代謝受抑時刻
支撐模型校準 r4=KLa(SO2sat?SO2)(公式5)
量化光合-呼吸平衡:
光照期DO回升證實藻類供氧(r3 公式4)
為 μALG(藻類最大生長率)校準提供依據(表3)
方法學創新
耦合模型校準:電極數據→優化 KLa(氧傳質系數)和 bH(衰減系數)
驗證代謝假設:證實藻類光合作用延遲供氧(vs 細菌即時耗氧)
工程價值
降低運行成本:替代傳統曝氣,節能25-45%(摘要)
優化PSBR設計:基于DO動態調整光照周期(圖3B響應曲線)
支持低碳技術:推動藻菌系統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(結論節)
結論
參數敏感性穩定:不同擾動范圍(±5%~±50%)下敏感參數排序一致(TDCC>3.8)
模型可靠性:校準后RMSE<0.05,高氨氮條件預測偏差<8%
藻菌協同優勢:無曝氣實現高效脫碳除氮(COD>94%,NH??>75%)
Unisense電極價值:為氧傳質動力學提供高精度原位數據,支撐模型關鍵參數校準
技術啟示:本研究首次將Unisense電極的秒級DO監測與全局敏感性分析結合,為藻菌系統模型提供動態氧平衡數據,解決了傳統靜態采樣無法捕捉瞬態代謝響應的難題,為廢水處理低碳化提供技術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