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Short and long term continuous hydroxylamine feeding in a granular sludge partial nitritation reactor
顆粒污泥部分亞硝化反應器中羥胺連續投加的短期與長期效應
來源:Water Research, 209 (2022) 117945
《水研究》,第209卷 2022年,文章編號117945
摘要內容
論文探究羥胺(NH?OH)作為氨氧化菌(AOB)代謝中間體對顆粒污泥部分亞硝化過程的影響。短期實驗通過連續投加速率限制性羥胺(4.6-16.2 mg-N/gVSS/h),發現溶解氧(DO)是調控羥胺積累與N?O排放的關鍵因素:低DO(0.8-3.6 mg-O?/L)導致羥胺累積(最高1.42 mg-N/L)和N?O排放因子升高(最高21%),高DO(3.6-5.8 mg-O?/L)則提升銨消耗速率(最高19%)。長期實驗(118天)中羥胺投加使銨消耗速率降低,但亞硝酸鹽產量穩定,表明羥胺優先于銨被轉化為亞硝酸鹽。微生物分析顯示Nitrosomonas sp.始終為優勢菌(42±6%),羥胺暴露改變伴生菌群落結構。
研究目的
闡明DO濃度對羥胺代謝路徑(積累、轉化及N?O排放)的調控機制。
揭示連續羥胺投加對顆粒污泥長期脫氮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。
建立羥胺氧化動力學模型,量化關鍵參數(最大消耗速率359±16 mg-N/L/d,半飽和系數0.015±0.006 mg-N/L)。
研究思路
短期實驗:
批次/恒化實驗:對比純銨脈沖(B)與“銨脈沖+羥胺連續投加”(FB)的代謝差異(表1)。

多參數監測:DO、NH??、NO??、羥胺、N?O(Unisense電極,圖2B)。 
長期實驗:
連續流反應器(R2):階段式增加羥胺負荷(57→135 mg-N/L),監測脫氮性能(圖3)及微生物演變(圖4)。


模型構建:
基于電子傳遞鏈(Mred/Mox)耦合AMO/HAO酶活性的動力學模型(圖6),解釋DO依賴的代謝調控(圖7)。
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DO梯度數據(Unisense OX-100微電極,100μm分辨率):
來源:穿透顆粒測量DO剖面。
意義:揭示低DO下羥胺積累與N?O排放的關聯機制。
N?O溶解濃度(Unisense Clark電極):
來源:反應器液相實時監測(圖2B)。
意義:量化羥胺投加下N?O排放因子(最高21%,圖2B),驗證低DO促進硝化菌反硝化路徑。
氮轉化速率:
銨消耗速率(qNH??):FB組達93.3 mg-N/gVSS/h(表1),證明高DO下羥胺提升銨氧化活性。
羥胺積累量:低DO組最高1.42 mg-N/L(表1),支撐"電子載體再氧化受限"假說。
微生物群落(16S rRNA測序):
來源:長期反應器樣品(圖4)。
意義:Nitrosomonas sp.豐度穩定(42±6%),羥胺暴露促進Acidovorax(6%→25%)等伴生菌演替。
結論
DO的核心作用:低DO(<3.6 mg-O?/L)觸發羥胺積累(1.42 mg-N/L)及高N?O排放(21%);高DO(>3.6 mg-O?/L)抑制積累并提升銨氧化速率19%(圖1,2)。

羥胺代謝偏好:長期投加使銨消耗降低但亞硝酸鹽產量不變(圖3C),證實羥胺優先于銨被轉化為亞硝酸鹽。
電子傳遞調控:羥胺作為額外電子供體,高DO下通過增加Mred提升銨氧化(圖7A),低DO下因Mox再生受限引發N?O排放(圖7B)。
工程啟示:污水處理廠低DO工況易誘發羥胺積累,優化曝氣策略可減少N?O排放。
Unisense電極數據詳細研究意義
空間分辨機制解析:
50μm尖端微電極捕獲顆粒內部DO躍變(如R3在375-550μm深度斜率-1.33 mV/μm),定位電子傳遞限制區(圖6),解釋羥胺在缺氧微區的累積機制。
N?O實時關聯:
液相N?O傳感器同步監測顯示:投加羥胺后N?O濃度瞬升(>1 mg-N/L),證實羥胺轉化與N?O排放的動力學偶聯。
工藝優化依據:
DO>3.6 mg-O?/L時N?O排放因子<3%(圖2B),為污水處理廠曝氣控制提供臨界值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