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anced nitrogen removal from mature landfill leachate based on novel step-draining partial nitrification-denitrification and Anammox process: Significance of low volume exchange ratio  

基于新型分步排水式部分硝化-反硝化與厭氧氨氧化工藝的成熟垃圾滲濾液深度脫氮:低體積交換比的重要性  

來源:Bioresource Technology, 364 (2022) 128025

《生物資源技術》,第364卷,2022年,文章編號128025  

 

摘要內容  

論文提出一種基于分步排水操作的新型部分硝化-反硝化與厭氧氨氧化(PND-AMX)系統,用于處理高氮低碳的成熟垃圾滲濾液。研究通過優化體積交換比(VER=25%),實現有機物與氮的協同去除,厭氧氨氧化貢獻21%的脫氮率。系統總氮去除率(NRE)達98.3±1.2%,脫氮速率(NRR)達3.07±0.09 kgN/(m3·d)。利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揭示顆粒污泥內氧化還原電位(ORP)梯度變化,闡明微生物代謝驅動的污泥顆粒化演變機制。  

 

研究目的  

開發分步排水式PND-AMX系統,解決傳統工藝碳源浪費和NH??/NO??比例控制復雜問題。  

 

優化體積交換比(VER),實現有機物高效利用與深度脫氮協同。  

 

探究污泥顆粒化形成與解體機制及其對脫氮性能的影響。  

 

驗證部分厭氧氨氧化(貢獻率21%)在工程應用中的可行性。  

 

研究思路  

系統構建:  

 

PND-SBR采用分步排水模式(缺氧→排水1→好氧→排水2),AMX-SBR處理混合排水。  

 

通過調節VER(25%-75%)優化碳源分配(圖1-圖3)。  

 

 

 

性能驗證:  

 

監測COD、NH??-N、NO??-N、NO??-N動態變化(圖1-2)。  

 

分析典型周期中氮轉化路徑(圖3)。  

機制解析:  

 

采用Unisense微電極測量顆粒污泥ORP深度分布(圖5b-d)。  

 

高通量測序揭示菌群演化(圖6)。  

 

工程評估:  

 

對比不同VER下碳源利用率與脫氮貢獻(圖4)。  

 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 

常規水質參數(NH??-N, NO??-N, NO??-N, COD):  

 

來源:在線監測與光譜法(圖1a-b, 圖2a-b, 圖3)。  

 

意義:量化脫氮路徑貢獻,驗證系統穩定性(Se-PND占主導,圖1c)。  

污泥特性(EPS含量、粒徑分布):  

 

來源:化學提取與篩分法(圖5a,e)。  

 

意義:揭示VER升高(75%)促進EPS分泌(148.7→78.3 mg/gVSS),但大顆粒(>1.5mm)解體(63.2%→25.4%)。  

ORP微剖面數據:  

 

來源:Unisense微電極(10μm尖端)穿透顆粒污泥(圖5b-d)。  

 

意義:揭示反硝化與Anammox代謝梯度,解釋顆粒解體機制。  

微生物群落:  

 

來源:高通量測序(NCBI序列號SRR15327682-SRR15327687)。  

 

意義:Thauera菌豐度與VER正相關(0.43%→8.50%→2.17%),Anammox菌(Brocadia/Kuenenia/Jettenia)增至13.61%(圖6)。  

 

Unisense電極數據的研究意義  

代謝活性可視化:  

 

ORP梯度曲線顯示顆粒內部從好氧到厭氧的躍遷(圖5c-d):  

 

穿刺點1:表層(0μm)ORP=59mV → 400μm深處降至-18mV。  

 

穿刺點2:900μm深處ORP驟降至-118mV(斜率-0.61 mV/μm)。  

 

意義:直接表征Anammox(產NO??)與反硝化(耗NO??)的競爭關系,解釋大顆粒在低VER下的解體(有機碳不足致異養菌衰亡)。  

工藝調控依據:  

 

375-550μm深度處ORP驟降(-6mV→-138mV,斜率-1.33 mV/μm)對應強反硝化區(圖5c),表明高有機負荷促進局部菌群增殖導致顆粒膨脹破裂。  

 

指導優化VER至25%,減少碳源輸入,維持顆粒穩定性。  

理論機制支撐:  

 

ORP躍變點證實質量傳遞限制形成的NO??濃度梯度(圖5c箭頭),為"顆粒污泥演替模型"(圖5e)提供實驗證據。  

 

結論  

最優工況:VER=25%時,COD利用率最高(缺氧期去除率98%),系統NRR達3.07 kgN/(m3·d),出水總氮<40 mg/L。  

 

脫氮路徑:  

 

Se-PND(分步反硝化)貢獻74.8%脫氮。  

 

Anammox貢獻21.0%(菌群豐度13.61%),證明部分厭氧氨氧化工程可行性。  

顆粒污泥機制:  

 

高VER(75%)促進EPS分泌但引發顆粒解體(ORP梯度證實局部菌群競爭)。  

 

低VER下顆粒穩定,脫氮性能提升。  

控制創新:分步排水簡化NH??/NO??比例調控(通過一/二次排水體積比),替代傳統PN進程監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