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A mathema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surface evolution of Mg anode during discharge of aqueous Mg-air battery
描述水系鎂空氣電池放電過程中鎂陽極表面演化的數學模型
來源: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542 (2022) 231745
《電源雜志》 第542卷 2022年,文章編號231745
摘要內容:
本研究開發了一個數值模型,用于理解和描述水系鎂空氣電池(MAB)中Mg-0.1Ca陽極在放電過程中的溶解行為及界面效應。模型通過線性半經驗方程考慮負差效應(NDE)對陽極溶解電流密度的影響,可預測Mg(OH)?沉積層對放電過程的影響(包括表面覆蓋率、層厚度和孔隙率),并追蹤放電過程中陽極表面附近電解液的pH變化。模擬結果通過局部pH和沉積層厚度的實驗測量得到驗證,與實驗結果吻合良好。
研究目的:
理解Mg-0.1Ca陽極在水系鎂空氣電池放電過程中的溶解行為及界面效應。
量化負差效應(NDE)對陽極自腐蝕和放電性能的影響。
預測Mg(OH)?沉積層的物理特性(覆蓋率、厚度、孔隙率)及其對放電過程的阻礙作用。
通過局部pH和沉積層厚度的實驗數據驗證模型的準確性。
研究思路:
模型構建:基于Mg-0.1Ca陽極在3.5 wt% NaCl溶液中的極化曲線(圖1a)和NDE實驗數據(圖1b),建立包含電化學反應、物質傳輸和沉積動力學的2D數學模型。

關鍵機制納入:
通過半經驗方程 J_{\text{total}} = J_{\text{dis}} + 0.68J_{\text{dis}} 量化NDE對總溶解電流的貢獻(圖1b)。
引入表面覆蓋率(SC)、沉積層厚度(l)和孔隙率(ε)動態方程描述Mg(OH)?沉積層的演化。
實驗驗證:
使用Unisense pH微電極測量距陽極表面50–2500 μm的局部pH變化(圖8c,e)。

激光共聚焦顯微鏡(LSM)測量低電流密度(0.1和0.2 mA cm?2)下沉積層厚度(圖5e)。

多場景模擬:對比不同放電電流密度(1、2、5 mA cm?2)下的陽極行為。
測量的數據及來源:
局部pH分布:使用丹麥Unisense pH微電極(pH敏感部分10×50 μm)實時測量距陽極表面50–2500 μm的pH變化(圖8c,e)。
沉積層厚度: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(LSM)測量0.1和0.2 mA cm?2放電2小時后的沉積層厚度(圖5e)。
氫氣析出量:實驗測量不同電流密度下的累積氫氣析出量(圖7b)。

數據的研究意義:
局部pH數據:驗證模型對界面堿化速率的預測能力,揭示Mg(OH)?沉積條件(pH>10.4),并量化沉積層對離子傳輸的阻礙效應。
沉積層厚度數據:證實模型對沉積層生長動力學的準確性(如低電流下厚度預測誤差<2 μm),為優化陽極設計(如抑制沉積)提供依據。
氫氣析出數據:直接驗證NDE的數學模型,明確自腐蝕電流與外加電流的線性關系(斜率0.68),指導高利用率陽極開發。
結論:
模型成功預測了NDE對陽極溶解的增強效應( J_{\text{total}} = 1.68J_{\text{dis}} ),并揭示了高電流密度下自腐蝕加劇的機制。
Mg(OH)?沉積層特性受電流密度顯著影響:5 mA cm?2時表面覆蓋率在2小時內達近100%(圖5a),沉積層厚度增至350 μm(圖5d),孔隙率降至0.4(圖5c),導致活性反應面積急劇減小。
局部pH在放電初期快速上升(5 mA cm?2下2分鐘內pH升至11),促進Mg(OH)?瞬時沉積(圖8d),實驗驗證了模型對pH梯度的預測精度(圖8c,e)。
沉積層厚度實驗(0.1–0.2 mA cm?2)與模型預測趨勢一致(圖5e),誤差源于實際沉積的非均勻性。
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:
空間分辨率價值:首次實現距陽極表面50 μm尺度(接近界面)的pH實時監測,直接捕捉Mg(OH)?沉積的臨界堿性環境(pH≥10.4),證實了沉積動力學的化學驅動條件。
驗證模型傳輸機制:pH隨距離升高而降低的梯度數據(圖8e)驗證了模型中OH?離子擴散與遷移的準確性,排除對流影響假設的合理性。
指導電解質設計:揭示界面堿化速度(2分鐘內達pH 11)與電流密度的正相關性(圖8d),為緩蝕劑添加(如pH緩沖劑)提供關鍵參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