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Microalgae hydrogel-derived monolithic free-standing air cathode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: Tailoring the macroporous structure for enhanced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
微藻水凝膠衍生的整體式自支撐空氣陰極用于微生物燃料電池:通過調控大孔結構增強生物發電
來源: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53 (2022) 111773
《可再生與可持續能源評論》第153卷 2022年 文章編號111773
摘要內容:
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溶膠-凝膠法的簡易路線制備氮自摻雜自支撐空氣陰極(CP-TAC),以小球藻(CP)為催化劑前體,聚丙烯腈纖維(PAN)為導電骨架,去離子水為溶劑和造孔劑,瓊脂為凝膠劑。通過調控水凝膠中水含量(40-70mL)優化陰極的孔隙結構,形成具有分級多孔結構的整體式陰極。該陰極無需粘結劑或額外修飾即可直接用于微生物燃料電池(MFC),實現氧還原反應(ORR)活性位點、氧氣傳輸通道和離子傳輸路徑的分離。實驗表明,最優陰極(CP-TAC-50)的MFC最大功率密度達106.3±5.9 W m?3,比傳統Pt/C陰極(79.8±4.1 W m?3)提高33%。
研究目的:
開發一種低成本、無粘結劑的整體式自支撐空氣陰極,簡化MFC陰極制備工藝。
通過調控水凝膠水含量優化陰極的分級多孔結構,提升氧氣傳輸與離子傳導效率。
闡明孔隙結構對三相界面(TPI)形成和ORR性能的影響機制。
研究思路:
材料設計與制備:
以CP(55-60 wt%蛋白質)、PAN纖維、去離子水、瓊脂為原料,混合形成水凝膠漿料(圖1)。

通過冷凍干燥(-20℃)和高溫熱解(900℃, N?氛圍)獲得碳化整體陰極(CP-TAC)。
調節水含量(40/50/60/70mL)控制孔隙結構(表1)。

結構-性能關聯研究:
掃描電鏡(SEM)觀察表面/截面形貌(圖2)。

壓汞法分析孔隙分布(圖4,表1);微CT可視化氣液分布(圖5)。


四探針法測試電導率(圖3b);力學測試評估強度(圖3a)。
電化學與MFC性能驗證:

RDE測試粉末催化劑ORR活性(圖8a,表2)。


線性掃描伏安法(LSV)和電化學阻抗譜(EIS)評估陰極性能(圖8a-b)。
MFC極化曲線和功率密度測試(圖9a)。

測量的數據及來源:
孔隙結構數據:
孔隙率:60.8%(40mL)→74.9%(70mL)(表1)。
孔徑分布:10-100μm大孔為主,CP-TAC-50的介孔(0.03-1μm)比例最高(圖4)。
來源:表1(壓汞法),圖4(孔徑分布曲線)。
氣液傳輸數據:
氧傳質系數(KO?):CP-TAC-50為1.046×10?? cm s?1,高于Pt/C(0.874×10?? cm s?1)(表1)。
微CT顯示:CP-TAC-50形成700μm厚三相界面(圖5e)。
來源:表1,圖5(微CT成像)。
電化學數據:
電荷轉移電阻(Rct):CP-TAC-50最低(0.93Ω)(表2)。
ORR起始電位(Eonset):所有樣品~0.09V vs. Ag/AgCl(表2)。
來源:表2(EIS擬合),圖8(LSV/EIS)。
MFC性能數據:
最大功率密度:CP-TAC-50為106.3±5.9 W m?3,Pt/C為79.8±4.1 W m?3(圖9a)。
來源:圖9a(功率密度曲線)。
數據的研究意義:
孔隙結構數據:證實水含量調控可優化大孔(>10μm)與介孔(0.05-7μm)比例,CP-TAC-50的介孔提供疏水氧通道,大孔形成親水離子路徑(圖5e),實現氣液傳輸分離。
氣液傳輸數據:CP-TAC-50的KO?值最高(表1),結合微CT三相界面可視化(圖5e),解釋其高ORR活性源于高效TPI形成。
電化學數據:相似ORR活性(表2)但Rct差異顯著(表2),表明性能提升主因是結構優化而非本征活性變化。
MFC數據:功率密度提升33%(圖9a),驗證整體式陰極結構設計優勢,成本僅為Pt/C的7.8%(圖10)。

結論:
水含量50mL時(CP-TAC-50)陰極孔隙結構最優:介孔(11.9 m2 g?1)提供氧通道,大孔(64.1%孔隙率)實現離子傳導,形成700μm厚三相界面(圖5e)。
分級多孔結構使電荷轉移電阻(Rct)降至0.93Ω(表2),氧傳質系數(KO?)達1.046×10?? cm s?1(表1)。
MFC最大功率密度106.3 W m?3(圖9a),比Pt/C提高33%,材料成本降低87%(圖10)。
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:
陰極表面pH監測:使用Unisense pH微電極(精度0.01 pH單位)實時追蹤ORR反應導致的局部pH變化(圖6b)。

機制解析:
放電時(400 A m?3)陰極表面pH從7.0升至穩態值(CP-TAC-50: 7.9,CP-TAC-70: 8.2)(圖6b)。
pH上升速度排序:CP-TAC-70(1分鐘)> CP-TAC-50(4分鐘),證明高孔隙率陰極(CP-TAC-70)離子傳輸阻力低,但犧牲了氧傳輸(圖5d)。
優化指導:結合pH動態數據與孔隙分布(圖4),明確CP-TAC-50平衡了氧傳輸(高KO?)與離子傳導(適中pH上升速度),為分級孔隙設計提供定量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