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Behavior of iron and other heavy metals in passivated sediments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on phosphorus
鈍化沉積物中鐵和其他重金屬的行為及其對磷的耦合效應
來源: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 808 (2022) 152151
《總體環境科學》第808卷,2022年,文章編號152151
摘要內容
研究通過原位鈍化技術(鑭改性膨潤土LMB和聚合氯化鋁PAC)處理沉積物,結合高分辨率采樣技術(Rhizon孔隙水采樣器和薄膜擴散梯度技術DGT),探究了鐵(Fe)和其他重金屬(Mn、Cd、Co、Pb)在鈍化沉積物中的行為及其對磷(P)遷移的耦合影響。結果表明:
LMB通過吸附孔隙水中的可溶性活性磷(SRP)和Fe(II),在沉積物-水界面(0~-15 mm)形成鈍化層,降低活性磷通量(0~-50 mm),但深層(<-50 mm)因鐵氧化物還原溶解導致磷釋放風險上升。
PAC通過鋁絮體吸附降低表層SRP(0~-50 mm),但因其降低沉積物pH引發Fe(III)氧化物還原溶解,導致中層(-10~-50 mm)DGT活性磷通量升高。
鐵的行為主導磷的遷移:LMB組中DGT活性P與Fe的強相關性(R2=0.71)證實了鐵對磷的耦合控制;PAC組中Fe(III)還原溶解釋放結合態磷,同時向上擴散形成氧化層抑制磷釋放。
LMB減少沉積物中Cd、Co、Pb的碳酸鹽/可還原/可氧化形態,而PAC增加Co和Pb的遷移性(因鐵氧化物溶解釋放結合態重金屬)。
研究目的
闡明LMB和PAC鈍化劑對沉積物中鐵和其他重金屬遷移行為的影響,揭示鐵與磷的耦合機制,評估鈍化技術對沉積物內源磷和重金屬釋放風險的長期效果。
研究思路
實驗設計:采集巢湖河口完整沉積物柱樣,分為對照組、LMB處理組(0.79 g/cm2)、PAC處理組(0.16 g/cm2),模擬75天原位鈍化。
高分辨率監測:
孔隙水:Rhizon采樣器按時間序列(4~75天)和多深度(0~-50 mm)采集,分析SRP、可溶性Fe(II)等(圖1、圖4)。


二維分布:DGT技術測定沉積物-水界面(SWI)的活性P、Fe、Mn、Cd、Co、Pb通量(圖2、圖5)。


形態分析:順序提取法表征磷形態(NH?Cl-P、BD-P、NaOH-rP、HCl-P)和重金屬形態(可溶態、可交換態、碳酸鹽結合態等)(圖3)。

機制驗證:結合pH(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)、鐵磷相關性等數據,解析鈍化劑對沉積物氧化還原環境的擾動機制。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SRP(圖1):監測孔隙水中磷濃度變化,評估鈍化劑對磷的即時與長期去除效果。意義:揭示PAC對深層SRP(-50 mm)的高效控制(100%去除率),但中層(-15 mm)因pH降低導致去除率最低(35%)。
DGT活性磷通量(圖2):二維空間分辨率(mm級)量化活性磷擴散通量。意義:直觀顯示PAC組中磷釋放熱點區域(-10~-50 mm),證實Al絮體吸附與Fe(III)還原溶解的競爭效應。
磷形態(圖3):分析不同結合態磷的轉化。意義:LMB將活性磷(NH?Cl-P、BD-P)轉化為穩定HCl-P(LaPO?),而PAC增加NaOH-rP(鋁結合磷)和HCl-P(鐵結合磷)。
可溶性Fe(II)(圖4)與DGT活性Fe(圖5):同步監測溶解態和活性鐵。意義:揭示PAC引發全剖面Fe(II)劇增(pH降低促進解吸),直接驅動磷釋放(圖2中層通量升高)。
重金屬形態:順序提取法量化遷移性形態。意義:證實PAC通過溶解鐵氧化物,增加Co、Pb可交換態(環境風險上升),而LMB降低重金屬活性形態。
pH(丹麥Unisense微電極數據):毫米級分辨率測量沉積物剖面pH(2.2節)。意義:揭示PAC導致全剖面pH下降,是Fe(III)還原溶解和磷釋放的關鍵誘因。
結論
LMB通過吸附Fe(II)并氧化為Fe(III)鈍化層,協同固定磷(0~-50 mm),但生物擾動可能引發深層磷釋放。
PAC引發沉積物酸化(pH↓),導致Fe(III)氧化物還原溶解,釋放結合態磷(-10~-50 mm);同時溶解態Fe(II)向上擴散形成氧化層抑制表層磷釋放。
鐵主導磷遷移:鐵氧化物還原溶解是PAC組中層磷釋放的主因(R2=0.71),而氧化層形成是抑制釋放的關鍵屏障。
PAC增加Co、Pb遷移性(可交換態↑),LMB降低重金屬活性形態,環境風險更低。
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
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在Day 75測量的沉積物-水界面pH數據,其毫米級高分辨率揭示了鈍化劑對沉積物微環境的精準擾動機制:
空間異質性解析:傳統方法難以捕捉的pH突變(如PAC組中0~-30 mm的pH梯度從6.7升至7.8),直接解釋Fe(III)還原溶解的空間差異(圖4中-15 mm處Fe(II)峰值)。
關鍵機制驗證:證實PAC添加后全剖面pH下降(最低6.7),促進H?競爭吸附位點,導致結合態Fe(II)解吸(圖4)和鐵氧化物溶解,進而釋放磷(圖2中層通量↑)。
氧化層形成依據:表層沉積物(0~-10 mm)因上覆水供氧維持較高pH(>7),使擴散的Fe(II)氧化為Fe(III)鈍化層,抑制磷向上釋放。
技術優勢:相比破壞性采樣,微電極原位監測避免擾動沉積物微界面,為鐵-磷耦合的毫米級動態過程提供直接證據。
總結:該研究通過多尺度數據闡明鐵在鈍化沉積物中的核心作用,為優化鈍化劑設計(如增強鐵吸附能力、調控沉積物氧化還原環境)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