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tocol for using autoclaved intertidal sediment as a medium to enrich marine cable bacteria  

利用滅菌潮間帶沉積物富集海洋電纜細菌的操作方案  

來源:STAR Protocols, Volume 3, Article Number 101604, 2022

《STAR 實驗方案》,第3卷,文章編號101604,2022年

 

摘要內容  

摘要描述了利用滅菌天然沉積物富集非可培養的電纜細菌(Cable Bacteria, CB)的標準化操作流程。該方案涵蓋沉積物采集、滅菌處理、玻璃鉤針制備、CB絲狀體提取與接種,以及通過微電極監測沉積物化學剖面驗證CB生長的方法。  

 

研究目的  

建立可重復的實驗室方法,解決電纜細菌(屬于Desulfobulbaceae科)因難培養導致的生物材料獲取難題,支持其導電機制、生態功能及生物修復應用研究。  

 

研究思路  

沉積物采集與處理:選擇含CB的潮間帶沉積物,篩分均質化后滅菌(120°C, 1-2小時)作為培養基質。  

 

工具制備:自制玻璃鉤針用于CB絲狀體提取(圖1)。  

 

CB提取與接種:從培養的自然沉積物中提取CB絲狀體,清洗后接種至滅菌沉積物表層。  

 

培養驗證:通過微電極監測沉積物O?/H?S/pH剖面(特征性化學分帶)和掃描電鏡(SEM)觀察形態特征(縱向脊、車輪狀細胞連接)確認CB富集成功(圖2-4)。  

 

 

 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 

化學剖面數據(圖2)  

 

數據內容: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沉積物垂向O?、H?S、pH分布。  

 

研究意義:驗證CB代謝活性——表層pH最大值(O?還原區)、深層pH最小值(H?S氧化區)及亞氧化帶(無O?/H?S)是CB電子跨厘米級傳遞的特征標志。  

形態學數據(圖3, 4)  

 

數據內容:光學顯微鏡(圖3)和掃描電鏡(圖4)觀察富集CB的絲狀結構(縱向脊、車輪狀細胞連接)。  

 

研究意義:直接確認CB生物量增長和形態完整性,為導電纖維研究提供材料。  

沉積物硫化物/鐵數據  

 

數據內容:補充硫化鐵(FeS)維持還原環境。  

 

研究意義:保障CB代謝底物(H?S)供給,解決滅菌導致硫化物損耗問題。  

 

結論  

成功建立富集方法:滅菌沉積物可作為CB生長的有效培養基質,3-6周后形成典型化學分帶(pH極值)和鐵礦物環帶(圖2)。  

 

關鍵技術:自制玻璃鉤針實現CB無損提?。▓D1);微電極剖面是驗證活性的金標準。  

 

應用價值:為CB導電機制、生態功能及生物材料開發提供可重復的 biomass 獲取方案。  

 

Unisense電極數據的核心意義  

丹麥Unisense微電極系統(O?/H?S/pH)在本研究中發揮三重關鍵作用:  

原位活性監測:毫米級分辨率剖面(圖2)實時反映CB代謝強度——表層O?耗盡區與深層H?S區的pH極值差(ΔpH>1)直接證明電子跨層傳遞效率。  

 

培養優化指導:早期(2周)亞氧化帶形成速度可評估接種效果,指導重復接種。  

 

生態機制闡釋:明確CB通過調控鐵循環(Fe2?上涌→表層Fe3?沉淀環帶)影響沉積物元素循環(如磷固定),為生物修復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