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Distribution and response of 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 to freshwater river pollution
電活性微生物在淡水河流污染中的分布與響應
來源:Environmental Pollution, 361 (2024) 124814
《環境污染》,第361卷,2024年,文章編號124814
摘要內容:
本研究通過分析中國珠江三角洲8條河流160個沉積物樣本,揭示了電活性微生物(EAMs)在污染沉積物中的分布規律及其對環境脅迫的響應機制。研究發現:
污染沉積物中EAMs群落組成(59個屬)隨水質和沉積深度變化而顯著改變;
與清潔沉積物相比,污染環境中EAMs相對豐度增加4.5%,其中Geobacter和電纜細菌豐度分別提升45倍和17倍;
污染沉積物中電纜細菌豐度隨深度增加而降低,而L. varians GY32則呈現相反趨勢;
EAMs與絲狀微生物(FMs)存在顯著正相關性,且在污染環境中互作更強。
研究目的:
探究淡水河流污染如何影響EAMs的多樣性分布、功能潛力及環境適應性,為利用EAMs進行生態修復提供理論依據。
研究思路:
基于水質指數(WQI)將8條河流分為清潔組(S_III)和污染組(S_VI)
采集不同深度(0-10cm分層)沉積物樣本
結合丹麥Unisense微電極原位測量與實驗室分析
通過16S rRNA高通量測序和qPCR量化EAMs
整合環境因子與微生物功能預測分析驅動機制
測量數據及來源:
環境參數(圖1-2)


水質指標:DO, BOD, NO??, PO?3?, pH(Unisense微電極測量)
沉積物特性:酸揮發性硫化物(AVS)、總鐵(TFe)、SO?2?
微生物數據(圖3)

EAMs群落組成(59屬)
Geobacter/電纜細菌/L. varians GY32的qPCR定量
功能潛力(圖4)

氮/硫/碳循環相關基因預測(PICRUSt2)
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科研意義:
使用Unisense微電極系統原位獲取高分辨率環境參數(O?, pH, EP剖面),其意義在于:
揭示污染沉積物中溶解氧滲透深度顯著變淺(1.25mm vs 清潔組5.5mm,圖1b),這直接限定了好氧/厭氧微生物的生存空間;
檢測到污染沉積物更強的電勢梯度(圖1d),證明"生物地球電池"效應為EAMs電子傳遞提供驅動力;
pH垂直剖面(圖1c)顯示污染環境堿性增強(pH 8.06 vs 清潔組7.24),影響硫化物化學形態及微生物代謝途徑;
原位電位(EP)與AVS的負相關性(圖5c)證實電化學條件是調控EAMs分布的關鍵因子。

結論:
污染環境選擇特異性EAMs群落,其豐度與高AVS、低DO、高NO??正相關
不同類型EAMs呈現分層分布:
電纜細菌在表層富集(需氧代謝)
Geobacter全深度分布(厭氧適應性)
L. varians GY32獨存于污染沉積物底層
EAMs與絲狀微生物協同增強,形成污染環境生物修復網絡
通過調控環境因子(如氧滲透深度、電勢梯度)可優化EAMs生態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