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
熱線:021-6611081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Sediment oxygen uptake and hypoxia in coastal oceans,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region
海岸海洋沉積物耗氧與缺氧:以珠江口區域為例
來源:Water Research, 267 (2024) 122499
《水研究》期刊,第267卷,2024年,文章編號122499
摘要內容
該研究針對珠江口(PRE)區域(水深10-70米)的沉積物耗氧(SOU)及其對缺氧的貢獻展開。研究發現:
珠江口區域沉積物消耗了水體中約50%的有機質,并氧化了沉積物有機質降解產生的88%銨鹽,導致高SOU(平均41.1 ± 16.3 mmol m?2 d?1)。
在分層條件下,沉積物對底層氧的影響受底部邊界層(BBL)厚度的強烈調控,且二者關系穩定,可用于參數化SOU。
通過構建質量平衡模型,量化了BBL內水體耗氧(WOUBBL)及總氧損失,并發現:
氧水平對SOU的敏感性主要受分層持續時間控制;
有機質沉降速度決定了SOU對總耗氧的貢獻比例。
模型可進一步用于評估缺氧的主要驅動因素(分層vs.高耗氧)、缺氧發展的時間尺度,并解釋系統內及跨系統的變異性。
研究目的
量化生物(SOU)和物理(分層)驅動因素對缺氧形成的貢獻。
建立SOU與BBL厚度的關系,改進區域生物地球化學模型中的SOU參數化方法。
揭示不同系統(如PRE、墨西哥灣北部、長江口)缺氧敏感性的差異機制。
研究思路
現場觀測:采集珠江口區域水體物理化學參數(CTD)、沉積物氧微剖面(Unisense電極)、SOU(底泥培養實驗)及孔隙水銨通量(Fick擴散定律計算)。
數據分析:
通過銨通量與SOU的化學計量關系,計算沉積物有機碳礦化速率及硝化貢獻(表1)。


利用浮力頻率(N2)定義BBL厚度,分析其與SOU對底層氧的聯合影響(圖1C)。

模型構建:
建立質量平衡模型,關聯SOU與WOUBBL,推導缺氧發展時間尺度。
通過參數敏感性分析(如分層時長T、有機質反應性f),解釋跨系統差異(圖4, 6)。
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(數據來源標注)
水體物理參數(CTD測量):
溫度、鹽度、密度、溶解氧(圖1B, C)。
意義:量化分層強度(N2)和BBL厚度(h),揭示物理過程對氧輸送的限制(圖1C)。
沉積物氧剖面(Unisense微電極測量):
氧滲透深度(OPD)(圖2A-D)。

意義:反映沉積物耗氧強度,OPD與水深呈負相關(圖2D),指示近岸高礦化速率。
沉積物耗氧率(SOU)(底泥培養實驗):
SOU范圍16.5–70.5 mmol m?2 d?1(表1, 圖3A)。

意義:直接量化沉積物耗氧量,為模型提供關鍵輸入(圖4, 6)。
孔隙水銨通量(菲那酸鹽法):
銨通量及硝化比例(αnitrif. = 87.5 ± 7.3%)(表1)。
意義:結合SOU計算沉積物有機碳礦化速率(Fs-C = 32.7 ± 13.1 mmol m?2 d?1),揭示氮循環對耗氧的貢獻。
結論
沉積物耗氧主導缺氧:珠江口沉積物消耗近50%初級生產力,SOU平均41.1 mmol m?2 d?1,其中21%由硝化貢獻(表1)。
BBL厚度調控缺氧敏感性:
底層氧濃度與SOU/h(單位體積耗氧率)呈顯著負相關(圖4A)。
當BBL厚度<28米時,SOU是缺氧主因;>28米時,水體耗氧(WOU)主導(圖6A)。
跨系統差異機制:
分層時長(T)決定氧對SOU/h的敏感性(如墨西哥灣T>30天,缺氧更顯著)(圖4C, D)。
有機質沉降速度通過參數f影響SOU/WOU比例,解釋河口與陸架耗氧貢獻差異(圖5)。

缺氧時間尺度:珠江口薄BBL(<10米)缺氧發展需<15天,厚BBL需<60天(圖6B)。
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
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的沉積物氧微剖面(圖2A)提供以下關鍵信息:
毫米級分辨率氧消耗:顯示氧在沉積物-水界面1–7毫米內降至檢測限(<0.3 μmol L?1),證實珠江口沉積物為高效"耗氧熱點"。
全球對比價值:OPD與水深的關系揭示珠江口比開放海域耗氧更劇烈(圖2C, D),凸顯人類活動(富營養化)對近岸缺氧的放大作用。
硝化過程量化基礎:結合銨剖面,計算沉積物中88%銨被氧化,闡明氮循環耦合碳礦化,修正了SOU的硝化貢獻比例(平均21%)。
模型參數約束:OPD數據直接用于估算沉積物有機質礦化效率(ε=0.75),支撐質量平衡模型中SOU-WOUBBL的定量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