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inuous anesthesia for 60 days in an isosmotic environment does not impair limb or cardiac regeneration in the axolotl  

在等滲環境中連續麻醉 60 天不會損害蠑螈的肢體或心臟再生

來源:Scientific Reports (2023) 13:14951

 

論文摘要概述

 

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丙泊酚的持續麻醉方法,在等滲環境中使蠑螈維持昏迷狀態60天(覆蓋肢體和心臟再生的主要周期),存活率達75%。核心發現包括:  

麻醉組與清醒對照組的肢體截肢再生成功率相當(麻醉組3/4完全再生,對照組2/3完全再生),心臟冷凍損傷后收縮功能恢復無差異;  

 

長期禁食是導致少數再生失敗(肢體再生退化)的主因(麻醉組1例,對照組1例),與麻醉無關;  

 

等滲環境(208 mOsm/L林格氏液)是避免麻醉水腫的關鍵(低滲環境導致體重↑170%);  

 

蘇醒后17天行為完全恢復,腎臟功能輕微影響(血漿肌酐↑趨勢),證實該方法的可行性與安全性。  

 

研究目的

 

驗證六項假設:  

1. 推翻H1:傳統低滲環境無法支持長期麻醉(圖1c-e證實水腫);  

2. 證實H2:等滲環境穩定體重(圖2a);  

3. 證實H3-H4:清醒蠑螈在等滲環境中禁食60天可完成心臟再生(圖2b-c);  

4. 證實H5:麻醉不影響心臟/肢體再生(圖4a-f);  

5. 部分驗證H6:再生代謝耗氧變化源于損傷本身,麻醉消除行為干擾(圖5a)。  

 

研究思路

 

分階段遞進實驗:  

預實驗1:低滲環境麻醉12天,發現水腫(圖1c-e),推翻H1;  

 

預實驗2:等滲環境(林格氏液)麻醉3天,體重穩定(圖2a),支持H2;  

 

預實驗3:清醒蠑螈在等滲環境中禁食60天,心臟功能恢復(圖2c),支持H3-H4;  

 

主實驗:等滲環境+丙泊酚麻醉60天,對比肢體截肢(圖4d-f)與心臟冷凍損傷(圖4a-c)的再生效果,結合耗氧率(圖5a)和腎功能監測(圖5b)。  

 

測量數據、來源及研究意義

 

1. 體重與水腫(圖1c, 圖2a)  

   低滲麻醉導致體重↑170%(圖1c),證實滲透壓失衡引發水腫;等滲環境維持體重穩定(圖2a),為長期麻醉提供關鍵條件。  

   

2. 心臟功能恢復(圖2c, 圖4c)  

   非收縮分數顯著↓(圖2c: 禁食組p<0.05,喂食組p<0.01;圖4c: 麻醉/清醒組p<0.05),證實心臟再生不受環境滲透壓或麻醉影響。  

 

3. 肢體再生形態(圖4d-f)  

   長度直徑比無組間差異(p=0.77,圖4f),但禁食導致少數再生退化(圖4e),提示營養狀態是再生成功的關鍵變量。  

4. 耗氧率(O? consumption rate)(圖5a)  

   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在密閉呼吸室測量(方法見"Respirometry")。  

   清醒心臟再生組耗氧率↓14/35 dpi(p<0.05),反映損傷本身抑制代謝;  

 

   麻醉組整體耗氧率↓(p<0.05),但再生過程未引發額外變化;  

 

   研究意義:Unisense微電極實現水生環境高精度氧監測,證實再生代謝需求獨立于行為干擾。  

 

 

5. 腎功能與皮膚損傷(圖5b-d)  

   血漿肌酐↑趨勢(圖5b),提示60天麻醉接近腎臟耐受極限;皮膚損傷(25%,圖5c)源于制動性壓瘡,非藥物毒性(圖5d)。  

 

 

丹麥Unisense微電極數據的特殊意義

 

該技術通過密閉呼吸室實時監測耗氧率(方法:校準后密封測量2小時氧飽和度變化),實現:  

高精度代謝解析:規避行為干擾,直接量化心臟損傷后代謝抑制(耗氧率↓14/35 dpi);  

 

麻醉代謝評估:證實丙泊酚降低基礎耗氧率,但再生過程未加劇代謝負擔;  

 

技術優勢:水環境兼容性、微升級樣本需求,為水生生物長周期研究提供可靠方案。

  

結論

 

1. 首創60天持續麻醉模型,破解再生研究中行為-生理解耦難題;  

2. 等滲環境是避免水腫的核心,禁食(非麻醉)是再生失敗風險因素;  

3. Unisense微電極證實再生代謝由損傷本身調控,為活體長周期研究提供工具;  

4. 應用于心臟/肢體再生機制研究(如活細胞示蹤、免疫細胞動態監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