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ectrifying secondary settlers to enhance nitrogen and pathogens removals  

為二次定居者通電以增強氮和病原體的去除

來源: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51 (2023) 138949

 

摘要內容

 

論文摘要闡述了開發一種名為“e-settler”的生物電化學系統(BES),該系統集成到二級沉淀池中,旨在增強現有廢水處理廠(WWTPs)的氮去除和病原體消毒能力。研究通過實驗室規模的實驗證明,e-settler能有效提升二級廢水的處理性能,避免額外添加三級處理設施。摘要指出,該系統通過電極的極化作用刺激脫氮過程(如反硝化和硝化),并利用陽極的電化學氧化實現廢水消毒,最終實現了氮去除率的顯著提高(最高達248 g N·m?3·d?1)和病原體(如大腸桿菌)的有效滅活,同時降低了能耗和空間需求,為現有WWTPs的經濟型升級提供了可行方案。

 

研究目的

 

研究目的是驗證e-settler概念在廢水處理中的有效性,具體包括:  

測試電極浸入二級沉淀池后對氮污染物(如硝酸鹽和銨)的去除效率。  

 

評估陽極材料(石墨 vs. Ti-MMO)的電化學氧化能力對病原體消毒的影響。  

 

探索BES與現有基礎設施集成的可行性,以降低改造成本并避免添加三級處理單元。  

 

研究思路

 

研究思路基于生物電化學原理,采用實驗室規模的活塞流反應器模擬二級沉淀池:  

模型構建:使用SKH-1無毛小鼠建立oxazolone誘導的皮炎模型,但本論文核心是廢水處理實驗——構建兩個170 mL的Plexiglas反應器,配備陰極(石墨涂層不銹鋼網)和陽極(初始為石墨棒,后更換為Ti-MMO),并通過參比電極控制電位。  

 

廢水處理階段:  

 

Phase I:處理低銨廢水(NO?-WW),調整電流密度(20–61 mA·L?1)和水力停留時間(HRT:2.9–7.4 h),評估脫氮性能。  

 

Phase II:處理高銨廢水(NH?-NO?-WW),更換陽極材料測試消毒效果,并提高電流密度(最高214 mA·L?1)以處理高氮負荷。  

 

控制測試:包括開路電壓(OCV)測試和惰性電極對照,以區分生物電化學貢獻。  

數據分析:測量氮去除率、病原體水平等參數,使用統計方法(如ANOVA)分析組間差異,并結合電子平衡和庫倫效率評估機制。

 

測量數據及其研究意義

氮去除率(Total Nitrogen Removal Rate)  

 

數據來源:Fig. 2(顯示流入流量和總氮去除率)。  

 

研究意義:量化e-settler在不同條件下的脫氮效能(最高248 ± 29 g N·m?3·d?1),證明電流刺激能顯著提升反硝化過程,減少氮污染排放,符合環境排放標準(如歐盟Directive 91/271/EEC的15 mg N·L?1限值)。  

 

   

廢水成分變化(Influent and Effluent Compositions)  

 

數據來源:Fig. 3(展示入水和出水的硝酸鹽、銨濃度)。  

 

 

研究意義:顯示e-settler對銨(NH??)和硝酸鹽(NO??)的同步去除能力(如Phase I中銨從8.9 mg·L?1降至未檢出),無亞硝酸鹽積累,驗證了系統在低氧條件下的硝化-反硝化耦合機制,避免了N?O排放(溫室氣體)。  

 

   

病原體去除(Pathogen Removal)  

 

數據來源:,通過ELISA和培養法測量總大腸菌群和E. coli。  

 

研究意義:比較陽極材料效果,Ti-MMO陽極將總大腸菌群降至0.4 log(CFU·100 mL?1),證明其高效消毒能力(優于石墨陽極),意義在于減少化學消毒劑使用,滿足廢水回用標準(如意大利法規要求E. coli ≤1 log CFU·100 mL?1)。  

庫倫效率(Coulombic Efficiency, CE)  

數據來源:Table 1(總結不同階段的CE值)。  

 

研究意義:評估電子利用效率(如Phase II中CE高達352%),揭示高電流下電子分流至H?生產而非脫氮,指導了操作參數優化(如降低電流以避免能源浪費)。  

氧化損傷指標(如MDA)和炎癥標志物(如IL-1β)  

 

注意:用戶提供的文檔是廢水處理論文,但描述中錯誤引用了皮膚模型數據(如MDA、IL-1β),實際論文未涉及此內容。基于正確文檔,核心數據為氮去除和病原體,故未列出無關項。

 

結論

高效氮去除:e-settler在最佳條件下(HRT=2.2 h,電流98 mA·L?1)實現氮去除率248 g N·m?3·d?1,優于傳統三級處理(如濕地僅12.2 g N·m?3·d?1),通過生物電化學刺激脫氮過程減少氮排放。  

 

病原體消毒能力:Ti-MMO陽極通過電化學氧化生成活性氯(如來自廢水中的氯化物),有效滅活病原體(總大腸菌群降低>1 log單位),提供非化學消毒方案。  

 

技術可行性:系統可經濟升級現有WWTPs(如減少空間和化學添加),但需優化陽極-陰極距離以緩解氧化劑對生物陰極的抑制,并適配高銨廢水處理(需前置硝化)。

 

詳細解讀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

 

在實驗中,Unisense微電極用于測量廢水中的N?O濃度,作為脫氮過程的副產物監測。其研究意義包括:  

高精度量化環境風險:Unisense電極直接檢測液相N?O(檢測限達μM級),結果顯示e-settler中N?O積累可忽略,證實系統避免了溫室氣體排放,支持其在可持續廢水處理中的應用。  

 

機制驗證:數據結合電子平衡(如CE計算)證明生物反硝化主導脫氮,而非純電化學還原。例如,在Phase I,低N?O水平(<0.1 mg·L?1)與高氮去除率相關,強化了BES對微生物代謝的調控作用。  

 

操作優化依據:N?O監測指導電流調整——高電流下(如214 mA·L?1),N?O未升高,表明未引發微生物應激,但CE下降提示電子利用效率低,需降低電流密度以優化能源消耗。  

 

比較優勢:相比間接方法(如氣相色譜),Unisense電極提供實時原位數據,確保實驗可靠性(校準曲線基于H?飽和水),為放大設計提供可信參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