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sponses of key root traits in the genus Oryza to soil flooding mimicked by stagnant, deoxygenated nutrient solution  

水稻屬關鍵根系性狀對模擬土壤淹水的停滯脫氧營養液的響應  

來源: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, Volume 74, 2023, Pages 2112-2126

《實驗植物學雜志》第74卷(2023年),第2112-2126頁,

 

摘要內容

 

研究比較了8種野生稻(Oryza屬)和3個栽培稻(O. sativa)基因型在模擬淹水環境(停滯脫氧營養液)下的根系響應。核心發現包括:  

根系孔隙度:淹水條件下多數物種根系孔隙度顯著增加(如O. nivara↑1.9倍),但干地物種O. granulata無響應(圖1A)。  

 

 

徑向氧損失(ROL)屏障:淹水誘導了ROL屏障形成,降低氧氣外泄(表觀滲透率P_A↓,圖2A),并減少徑向水損失(RWL↓,圖2B)。  

 

 

解剖結構:淹水使根系增粗,皮層/中柱比(CSR)升高(O. australiensis CSR↑至28.8,圖3D),增強氧氣縱向運輸能力。  

 

表型可塑性:栽培稻(如IR42)和濕地野生稻(如O. glumaepatula)可塑性指數(RDPI=0.40)顯著高于干地物種O. granulata(RDPI=0.20,圖4)。  

 

 

研究目的

評估水稻野生近緣種對淹水脅迫的根系性狀響應差異。  

 

量化根系解剖與生理性狀的表型可塑性。  

 

篩選具有高淹水耐受潛力的種質資源。  

 

研究思路

實驗設計:  

 

水培系統模擬淹水(停滯脫氧營養液)與排水良好(通氣營養液)條件。  

 

測量根系孔隙度、ROL屏障強度、徑向水損失、解剖結構等。  

數據分析:  

 

計算相對距離可塑性指數(RDPI)量化性狀響應。  

 

主成分聚類(HCPC)分析物種分組(圖5)。  

 

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

根系孔隙度(圖1A)  

 

數據:淹水使O. nivara孔隙度從22%升至41%,O. granulata保持40%不變。  

 

意義:反映通氣組織形成能力,決定氧氣縱向擴散效率,直接影響根系在缺氧土壤中的存活。  

ROL屏障強度(圖2A)  

 

數據:淹水后P_A(氧氣表觀滲透率)下降,如O. glumaepatula降幅達94%。  

 

意義:屏障減少氧氣向土壤流失,提升根系內部氧濃度,是淹水適應的關鍵機制。  

徑向水損失(RWL)(圖2B)  

 

數據:ROL屏障強的物種RWL顯著降低(如淹水后O. glumaepatula RWL↓94%)。  

 

意義:證實ROL屏障同時限制水分擴散,可能增強干旱脅迫下的保水能力。  

解剖結構(圖3)  

 

數據:淹水使皮層增厚,CSR升高(O. australiensis CSR從15.6升至28.8)。  

 

意義:高CSR降低代謝耗氧,優化氧氣向根尖的輸送效率。  

表型可塑性指數(RDPI)(圖4)  

 

數據:栽培稻IR42的RDPI=0.40,干地野生稻O. granulata僅0.20。  

 

意義:量化物種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,為育種提供可塑性高的種質資源。  

 

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

 

使用Unisense微電極(O?微傳感器,型號OX-25)測量根系皮層氧氣動態:  

高精度定量ROL屏障  

 

方法:電極插入根皮層175μm,實時監測氧通量(圖2A)。  

 

意義:直接獲得P_A值,克服傳統化學示蹤法的間接性,精準量化屏障強度。  

揭示屏障形成機制  

 

發現:淹水誘導的P_A下降與木質素/栓質沉積相關(圖2D)。  

 

意義:為基因篩選提供表型依據,如低P_A物種可能攜帶屏障形成關鍵基因。  

關聯多性狀響應  

 

數據:P_A與RWL顯著正相關(r=0.651,圖2C)。  

 

意義:證明ROL屏障的多功能特性(阻氧+保水),深化對根系適應機制的理解。  

 

結論

物種差異顯著:濕地野生稻(如O. glumaepatula)和栽培稻(IR42)對淹水響應強烈,干地物種(O. granulata)可塑性低。  

 

關鍵適應性狀:ROL屏障形成、高孔隙度、高CSR是淹水耐受的核心機制。  

 

育種潛力:高可塑性野生稻(如O. longistaminata)可作為改良栽培稻淹水耐受性的基因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