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ffect of hydrodynamic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in river water by regulating the mass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dissolved oxygen in biofilm

水動力通過調控溶解氧在生物膜中的傳質性能影響河流水體氮轉化

來源:Chemosphere, Volume 312, 2023, Article 137013  

《環境科學與技術》,第312卷,2023年,文章編號137013

 

摘要內容

摘要研究了水動力條件(湍流、過渡流、層流)對河流生物膜形成過程、結構特性及氮遷移轉化的影響。通過宏觀水質監測(COD、DO、氮形態濃度)和微觀溶解氧(DO)微電極剖面分析,發現水動力通過調控生物膜的分層結構(好氧層/微氧層/厭氧層)和DO通量,影響氮的去除效率。湍流條件下形成的成熟生物膜厚度最小但密度最高,厭氧層占比最大,總氮(TN)去除率最高(68.85%);層流條件下生物膜結構松散,脫氮效率最低。DO在生物膜中的傳質性能是決定硝化/反硝化耦合的關鍵因素。

 

研究目的

探究水動力如何通過調節生物膜內溶解氧(DO)的傳質性能,進而影響河流水體中氮的遷移轉化過程,為定量評估生物膜對氮循環的貢獻提供依據。

 

研究思路

宏觀尺度:在三種水動力條件(湍流、過渡流、層流)下培養生物膜,監測水體中COD、DO、NH??-N、NO??-N、NO??-N、TN的濃度變化,計算氮去除效率。  

 

微觀尺度: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系統(型號OX25,尖端直徑25μm)測量生物膜內DO的垂直分布剖面,計算DO通量(擴散通量JO2,m和消耗通量JO2,st),結合生物膜厚度和分層結構分析DO傳質特性。  

 

機制關聯:通過宏觀水質數據與微觀生物膜結構、DO通量的關聯,揭示水動力→生物膜結構→DO傳質→氮轉化的作用鏈條。

 

測量數據及其研究意義

水質參數(圖3a/b)  

 

 

監測指標:NH??-N、TN、NO??-N、NO??-N、COD、DO、濁度。  

 

意義:量化不同水動力條件下生物膜的脫氮效率(如TN去除率最高達68.85%),并反映氮形態轉化過程(如NO??-N積累后因反硝化而下降)。  

生物膜物理特性(表2)  

 

 

測量指標:生物膜厚度、DO穿透深度(即好氧層/微氧層厚度)。  

 

意義:揭示水動力對生物膜結構的調控作用(湍流使生物膜更薄但更密),直接影響DO和營養物質的傳質阻力。  

DO濃度剖面(圖4a-e)  

 

 

測量方法:Unisense微電極在生物膜培養第15、24、40、48、60天測定DO垂直分布。  

 

意義:識別生物膜分層結構(好氧層/微氧層/厭氧層),為硝化(好氧層)和反硝化(厭氧層)提供空間分異證據。  

DO通量計算值(表2)  

 

計算指標:  

 

DO擴散通量(JO2,m,基于Fick第一定律)  

 

DO消耗通量(JO2,st,基于NH??-N氧化的化學計量關系)  

 

意義:量化DO傳質效率與生物反應活性的動態變化(如JO2,st在生物膜成熟后因傳質阻力增加而下降)。

 

詳細解讀Unisense微電極數據的意義

丹麥Unisense微電極(型號OX25)的高空間分辨率(25μm尖端)和快速響應(5秒)特性,使研究能精準捕捉生物膜內部DO的梯度分布(圖4)。其數據意義體現在:  

揭示分層結構形成動態:DO剖面顯示,湍流條件下第40天即出現厭氧層(圖4c),而層流條件下直至第48天才形成(圖4d),證明水動力加速了生物膜的功能分區。  

 

量化DO傳質限制:通過DO穿透深度與生物膜厚度的比值(表2),計算DO擴散通量(JO2,m),發現湍流下JO2,m最高(1.85 g O?·m?2·d?1),支持其更高效的傳質能力。  

 

關聯氮轉化生化過程:結合DO消耗通量(JO2,st)與水質數據(圖3),證實厭氧層出現后(階段Ⅳ),反硝化作用提升使TN去除率顯著提高(湍流下68.85%)。  

 

驗證生物膜成熟階段:DO剖面變化(如第60天穿透深度增加)反映了生物膜老化脫落(階段Ⅴ),與宏觀水質惡化(濁度上升、TN去除率下降)相互印證。

 

結論

水動力通過調控生物膜結構(厚度、密度、分層)影響DO傳質性能:湍流下生物膜最薄(560μm)但厭氧層占比最高(42.8%),DO擴散通量(JO2,m)最大。  

 

生物膜分層結構是氮高效去除的關鍵:厭氧層的形成使反硝化作用增強,湍流條件下成熟生物膜的TN去除率最高(68.85%),層流條件下因結構松散效率最低。  

 

DO傳質限制決定脫氮路徑:生物膜增厚后DO傳質阻力增加,導致NH??-N氧化效率下降,但同步形成的厭氧層促進了TN的協同去除。  

 

通過調節水動力條件可優化生物膜的脫氮功能,為河流修復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