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ole of Nitric Oxide in Hydroxylamine Oxidation by Ammonia-Oxidizing Bacteria

一氧化氮在氨氧化細菌羥胺氧化中的作用

來源: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ugust 2023 Volume 89 Issue 8

 

摘要核心內容

 

本研究通過電化學傳感器和溫和NO清除劑PTIO,探究了NO在模型氨氧化細菌(AOB)Nitrosomonas europaea中的代謝作用。核心發現:

 

PTIO不抑制氨氧化:PTIO能有效清除NO但不影響AOB的氨氧化活性(與強抑制劑ATU/乙炔不同)(圖2, 圖3)。

 

 

NO產生比例:

氧充足條件:NO產量僅為NO??產量的3.15%-6.23%(非游離中間產物)(圖7)。

 

氧限制條件:NO產量高達NO??產量的43.5%-54.4%(游離中間產物)(圖4, 圖7)。

 

N?O生成機制:氧限制下PTIO完全抑制N?O產生,證明NO是反硝化途徑的關鍵中間體(圖4B)。

酶結合假說:正常條件下NO可能與羥胺脫氫酶(HAO)的鐵中心緊密結合,僅在底物飽和或氧限制時釋放(圖5C)。

 

 

研究目的

 

明確NO在氨氧化過程中的角色(游離中間體 vs. 酶結合中間體)。

解析氧條件(充足 vs. 限制)對NO代謝途徑的影響。

驗證PTIO作為NO清除劑在AOB研究中的適用性。

 

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

 

graph TD

A[培養條件控制] --> B[氧充足 vs. 氧限制]

B --> C[添加抑制劑/PTIO]

C --> D[實時監測氣體代謝]

D --> E[UV-Vis光譜驗證]

E --> F[代謝機制解析]

 

關鍵實驗設計:

抑制劑對比:ATU(氨單加氧酶抑制劑)、乙炔(不可逆AMO抑制劑)與PTIO(NO清除劑)對氨氧化的即時影響(圖2)。

氧條件調控:搖床轉速(250 rpm = 氧充足;80 rpm = 氧限制)模擬不同環境(圖4, 圖7)。

PTIO作用機制:通過UV-Vis光譜驗證PTIO與NO/NH?OH的反應特異性(圖5)。

氣體實時監測:Unisense微電極同步測量O?、NO、N?O濃度(圖2, 圖4)。

 

關鍵數據及研究意義

數據類別 來源圖表 研究意義

PTIO不抑制氨氧化 圖2, 圖3 證明NO非氨氧化必需游離中間體

氧限制大幅提升NO產量 圖4, 圖7 揭示氧條件調控NO代謝途徑

PTIO完全抑制N?O生成 圖4B 確立NO為反硝化關鍵中間體

PTIO光譜特征變化 圖5A, B 驗證PTIO特異性清除NO(非NH?OH)

NO產量比例定量     圖7 提供NO代謝通量直接證據

 

核心結論

 

NO非游離中間體:正常氧條件下,NO與HAO酶的鐵中心緊密結合,不游離于胞外(PTIO清除不影響氨氧化)。

氧限制觸發NO釋放:缺氧時,AOB通過反硝化途徑產生游離NO,貢獻溫室氣體N?O排放(圖4)。

PTIO為可靠工具:PTIO可特異性清除游離NO,適用于AOB代謝研究(圖5)。

代謝途徑差異:AOB(N. europaea)與AOA(氨氧化古菌)的NO代謝機制不同,PTIO抑制AOA生長但不影響AOB。

 

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

技術原理

 

傳感器類型:Clark型氧微電極(OX-MR)、NO微電極(ISO-NOP/amiNO-700)、N?O微電極(N?O-MR)。

測量系統:

三端口玻璃反應室(80 mL)集成微電極。

實時數據采集(1 Hz),同步監測O?消耗、NO/N?O生成動力學。

校準:O?電極(空氣飽和/N?校準);NO電極(酸性KNO?標定);N?O電極(N?O氣體標定)。

優勢:秒級分辨率、無損監測、多參數同步。

 

關鍵發現與意義

 

PTIO的即時效應(圖2E, F):

添加PTIO后,NO信號立即消失(<1分鐘),但O?消耗速率不變。

意義:直接證明NO清除不影響氨氧化主途徑,否定NO作為必需游離中間體的假說。

 

氧限制下的氣體動力學(圖4):

氧限制時,NO濃度升至4-6 μM,N?O持續積累。

添加PTIO后,NO降至檢測限以下,N?O生成完全停止。

意義:首次實時捕獲NO到N?O的代謝偶聯,確立反硝化途徑的限速步驟。

 

代謝抑制劑對比(圖2A-D):

ATU/乙炔使O?消耗和NO信號同步驟降(秒級響應)。

意義:區別于PTIO,證實AMO酶是氨氧化的核心開關。

 

研究價值

 

推翻舊模型:否定了“NO是羥胺氧化必經游離中間體”的傳統觀點(Caranto et al., 2017)。

環境應用:解釋農業土壤中氧波動如何通過AOB反硝化增加N?O排放(全球變暖潛在機制)。

技術革新:Unisense多電極系統為微生物氣體代謝研究提供高分辨率動態平臺。

 

局限與建議

 

未解析酶機制:需結合蛋白組學驗證HAO結合NO的假說。

單一菌種研究:需拓展至其他AOB(如Nitrospira)和AOA。

建議:聯用13N同位素示蹤,定量NO代謝通量。

 

結論

 

本研究通過Unisense微電極和PTIO清除劑,揭示了NO在AOB中的雙重角色:

 

氧充足時:NO作為酶結合中間體,不游離釋放。

氧限制時:NO成為反硝化途徑的游離中間體,驅動N?O生成。

該成果修正了氨氧化代謝模型,為調控農業N?O排放提供了新靶點。